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從地震災區到風景旅遊區 錦繡汶川經歷涅槃重生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2日 18: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地震中遭受重創的汶川漩口中學遺址  

  東北新聞網5月8日訊 (記者 錢文勝 四川汶川報道) 從地震後的滿目瘡痍,到如今的生意盎然,四年後記者來到汶川,目睹了經歷“512”特大地震創傷的汶川,正煥發出勃勃生機。錦繡汶川,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見證了中華文明艱難前行的光輝歷程。

  時間追溯至2008年8月27日,國務院原則通過《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目標直指用3年時間完成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使災區基本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達到或超過震前水平,努力建設安居樂業、生態文明、安全和諧的新家園,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實現“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六大目標。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汶川大地得到了完美詮釋,響徹中華大地的最強音是:“我們都是汶川人!”“我們都是四川人!”“我們都是中國人!”。

  科學援建,締造汶川重建奇跡。面對“工期短、任務重”的現實情況,廣大援建設計人員突破常規的編制辦法,有的放矢、抓住重點。在映秀最好的設計師帶來了最新的設計理念,用高標準的施工,將映秀建成了“災後重建的示範區”和“抗震減災建築博物館”。在水磨“工業外遷、騰籠換鳥”昔日的工業園變成了成都的後花園。一座座具有藏羌民族風格的村寨仿佛從昔日的歷史畫卷中走來。

  在援建單位的大力支持寫,震後僅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農村居民住房、醫療衛生設施,社會福利設施等“十大民生”工程,汶川基本實現“家家有房住、村村通道路、戶戶自來水、孩子有書讀”的目標。同時在援建過程中著眼長遠發展:將“物質”支援與“智力”支援結合,“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匹配,“輸血”幫扶與“造血”提升同步,使援建“算術”形成“乘法”效應,不斷提高汶川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以旅遊産業、“四千萬工程”為抓手,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體系,實現了汶川百姓“家家有産業、人人有事做”的目標。

  “我們一提到災區,就習慣性地認為他們必然是悲痛的,因為他們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需要我們去安慰。經過此行,我發現自己錯了,他們的內心比我們強大很多”。在災後重建工作中,災區群眾一直用感恩的心感激援建者,用堅強的脊梁、堅定的信心重建家園,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把知恩、銘恩、感恩、報恩作為自強不息、務實奮進的源泉和動力。感恩祖國、感謝援建,努力創建災區感恩發展體驗基地,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國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勃勃生機窗口建設,“用加法去愛、用減法去怨、用乘法去感恩”的社會發展氛圍已深入災區人心。

  據介紹,2011年,休閒農業産值2億元,同口徑增長200%;農民人均純收入5152元,增長26.7%,其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帶動農民增收3倍以上;2011年全縣接待遊客36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7.7億元,分別比地震前增長446.9%、757.4%。休閒農業旅遊成為汶川科學發展的支柱産業、加快發展的富民産業。

  如今走進汶川災區,家家店店挂紅旗,千村同唱感恩歌,農家院落貼楹聯……災區正用感恩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汶川兒女重筆寫下突圍的脈絡,重生的輪廓。感恩的汶川在災後發展振興的新征途中飲水思源,銘恩奮進。

  國畫水磨成功轉型,山水寫意;夢裏三江生態樂園,如夢似幻;桃源牟托休閒農家,羌風逸韻;羌村坪頭鬧中取靜,典雅別致……汶川處處皆美景!

  從這一個個重生的剪影中,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中,我們見證了一場滄桑巨變,一幕人間奇跡!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發展的羌繡産業

  汶川水磨古鎮

  震後修建的新民居

熱詞:

  • 風景旅遊區
  • 災區群眾
  • 錦繡
  • 乘法
  • 輸血
  • 硬體
  • 智力
  • 算術
  • 造血
  • 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