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電(記者劉詩平、吳雨)“對於銀行收費,人們反映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收費有沒有依據;二是銀行是不是遵守了有關法規;三是即使遵守了法規,收費是不是合情合理。”正在參與制訂《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的銀監會創新監管部副主任尹龍説。
隨著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監管部門專項治理的推進,備受關注的銀行業不合理收費現象目前已有所改觀,但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依然存在,群眾仍然感覺需要改進的空間很大,小微企業主對此也抱有很大期待。
那麼,銀行不合理收費整治究竟難在何處?如何才能使不合理收費現象得以根治?
整治銀行不合理收費成效幾何?
上月末,16家境內上市銀行一季報收官。人們看到,銀行一季度凈利潤增速回落趨勢明顯,中間業務收入增速下降引人注目。
就工、農、中、建、交行而言,今年一季度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0.3%、19.8%、13.8%、4.9%和21.8%,而去年一季度增長分別高達42%、63.4%、18.6%、37.2%和42.8%。
建行表示,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監管政策和市場行情等因素影響”。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認為,一季度手續費凈收入同比增速顯著回落,是拉低銀行盈利增速下降的主要因素。銀行業收費以及息轉費受嚴格監督,導致相關手續費收入下降。
“以前銀行給我的貸款,是利率上浮30%,但商量好利率上浮20%,另外10%作為諮詢服務費,這叫‘浮利分費'。現在貸款利率上浮25%,但諮詢服務費不用交了,算是銀行‘減費讓利'。”浙江小企業主周雲對記者説。
如今在一些銀行網點,填單臺上多了一本服務收費價目表。北京市民吳女士在工行宣武門支行打印近一年的賬戶流水時,工作人員將明細打印好,告知她是免費服務。
今年以來,從貸款業務“七不準”到服務收費“四公開”,從要求銀行自查自糾到監管部門現場訪查,監管部門連出“重拳”,對銀行業不合理收費和附加條件進行專項治理。
銀監會近日派往各地的18個督查組匯總後的情況顯示,銀行不合理收費現象已有改觀。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關鍵性問題,與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和社會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