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原題:蘇北加壓 後發趕超
蘇北人憋足了一股勁,其迸發的力量讓人吃驚。
不沿邊、不靠海的淮安,繼東莞、深圳、昆山之後,悄然成為長江以北台資知名企業集聚最多的地方,連續4年被台灣電公會評為“大陸地區投資環境值得推薦城市”;
以世界眼光規劃自身發展的連雲港,繼去年7月迎來全球最大集裝箱船首航以來,今年一季度集裝箱吞吐量增速在國內規模以上港口中排名第二;
長期依託工程機械、食品加工工業支撐的蘇北重鎮徐州,“無中生有”打造出千億級光伏産業鏈;抓住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歷史機遇的鹽城,節能環保、風電及風電裝備等新興産業後發崛起;
就連蘇北發展基礎最薄弱的“洼地”宿遷,如今也是投資商眼中的一方熱土。
蓄之既久,其發必速。2011年,蘇北五市GDP總量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23%;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為18415元和9246元。蘇北“龍頭”徐州GDP增速達20.7%,總量排名迫近常州。
今年4月,在江蘇省蘇北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羅志軍稱許蘇北五市“實現了多年期盼的重大突破”,並寄望“在新的起點上邁出科學發展新步伐”。
是什麼使這片平靜的土地,激發出非同尋常的激情、能量和後發趕超的創造力?
南北攜手 共建園區
全方位、多層次、制度化對接幫扶,促使蘇北迎頭趕上
地處黃淮、江淮平原過渡地帶的蘇北五市,約佔江蘇53%的面積、40%的人口。其發展長期滯後,令江蘇歷任決策者如芒在背。
促使蘇北迎頭趕上,對於江蘇而言,是共同富裕問題,也是統籌發展問題。多年來,從産業、財政、科技、人才“四項轉移”到“一市一策”、南北結對“共建園區”,江蘇從未停歇對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探索。
2006年,江蘇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打破常規,鼓勵蘇南開發區與蘇北開發區共建工業園區。最富庶的蘇州,以快捷方式向最貧窮的宿遷“植入”新型工業化基因,在全國沒有先例。
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馬明龍把這種共建園區模式,形象地稱之為“把水賣給真正口渴的人”;宿遷市副市長、蘇宿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顧玉坤則表示,蘇州工業園區將其成熟的開發運作政策與模式整體輸出,新進員工一律先送到新加坡培訓,享受蘇州工業園區的“無差別待遇”,“讓我們一步到位與國際接了軌”。
迄今,蘇南五市投入到共建園區開發建設公司的註冊資本達23.4億元,在蘇北五市已建設“江寧—淮陰”、“無錫新區—新沂”等南北共建工業園區37個,引進項目1489個,總投資1238億元。
江蘇借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雙重作用,讓蘇北透過共建園區這扇“窗口”,學習到了蘇南發達城市的發展經驗,打破了因循守舊的發展理念。
南北挂鉤協調發展,蘇南遠不止是向蘇北輸出資金、技術、項目,更輸出了200多名優秀黨政幹部和管理人才。淮安市市長高雪坤來自台資企業扎堆的昆山,在他的感召下,800多家台資企業進駐淮安。
“蘇南幹部帶來了服務意識,也帶來了創新思維。”江蘇省委研究室原副主任范朝禮一直關心蘇北振興,他説,“江蘇通過南北全方位、多層次、制度化的對接幫扶,不僅生動詮釋了區域協調發展的真諦,更讓蘇北幹部群眾對自身發展有了新的認識、新的追求。”
群眾思變 幹部求進
看得見的是變化,看不見的是變化背後的實幹精神
自身條件先天不足,經濟結構相對單一,這些不利因素曾長期困擾蘇北發展,也曾讓蘇北個別地方因盲目發展而付出代價。
是科學發展觀,讓蘇北重新審視自身,正確看待蘇南發展經驗;是科學發展觀,讓蘇北幹部群眾不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而是從實際出發,著眼長遠,振奮精神,埋頭苦幹。
招商引資任務,月月通報,季季考核。東海縣有一個讓幹部坐不住的流動“紅黃旗”制度,睢寧有一項給幹部緊弦上勁的“工作拉練法”,沭陽的單位“一把手”實行代理制,完不成年度招商任務的代理一年,以觀後效。
招來了商,軟服務也是考核的硬指標。近年來,淮安先後開展的三次行政提速,使審批事項由原來的1200多項精簡到現在的279項,平均辦事時限為4.2個工作日,少於法定時限平均數18個工作日,項目審批效率提高了近5倍。
群眾思變,幹部求進,蘇北各縣區市不再怨天尤人、消極等靠,而是換腦子、找路子,比學趕超,爭做“標兵”。睢寧學沭陽,東海趕邳州,泗洪追濱海……沛縣與周邊縣區的經濟發展指標進行詳細對比分析,編印一份《周邊發展啟示錄》的小冊子,發放到每一位領導幹部手中。
連雲港面向大海,素有打造“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的雄心壯志。近年來市委決策層頻頻出訪,為胃口漸長的港口“找食”。市委書記李強認為:“所有成功者都是學習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看得見的是變化,看不見的是變化背後的實幹精神。日前,從蘇北駐點調研歸來的羅志軍感慨:“要説變化,幹部的這種精神狀態的變化是蘇北最大的變化;要説希望,這麼一股子奮發向上的精氣神是蘇北振興的最大希望。”
脫貧攻堅 全面小康
不斷延伸的奮進目標,彰顯蘇北不甘人後的勇氣與自信
7年來,蘇北五市承接産業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12282個,總投資8405億元,省級支持蘇北發展資金達4006億元;累計上萬億元的大規模投資,不僅大幅提升了蘇北五市的産業競爭力、區域競爭力,亦令人重新認識了蘇北。
有了實力,也就有了自信,有了向著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目標邁進的豪情。
今年4月,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將扶貧標準由人均年收入2500元大幅提高到4000元,並要求各地確保到2015年全部實現脫貧;同時到2015年,全省要以縣為單位達到全面小康標準。
蘇北幹部群眾深知這兩項指標,都是衝著蘇北五市來的,既是加碼,更是加壓,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而在江蘇決策層心裏,蘇北正處於人均GDP由5000美元向7000美元攀升的階段,正是工業化轉型期、農業現代化提升期、城鄉發展一體化加速期,其能否一鼓作氣繪就全面小康藍圖,事關江蘇“兩個率先”宏偉目標的如期實現。
為加快蘇北發展,江蘇提出將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南北合作共建、民生幸福工程以及新一輪扶貧開發“六大行動”,並在扶持政策、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繼續加大支持力度。
加快蘇北全面小康建設,政策是關鍵。為此,在以往支持蘇北發展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基礎上,江蘇又明確了八個方面的政策支持。之前出臺的一些即將到期的扶持政策,將繼續沿用至2015年,而一些省級專項資金將對蘇北實行差別化管理、定比例安排。
江蘇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後4年內,省財政總計將增加投入650多億元。其中,為落實加快蘇北全面小康的建設,預計新增投入104億元。
如今的蘇北,正從勞動力、土地投入為主向資本、技術投入為主轉變,從生産要素流出向生産要素集聚轉變,從相對封閉向全方位開放轉變,從經濟發展洼地向創業創新熱土轉變。江蘇省省長李學勇表示,蘇北發展動力、模式和路徑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為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令人鼓舞。
發展未有窮期,蘇北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