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文化産業熱潮來襲
這是一個沒人關心“文化”但所有人關心“産業”的時代。“文化造富”正演繹著新一輪的悲喜劇
文 | 本刊記者 鄒玲 編輯 | 襲祥德
浙商創投合夥人李先文最近被朋友稱為“拼命三郎”。作為浙江投資圈內最勤奮的投資人之一,他最忙碌的時候平均一天看四個項目、飛三個城市,“忙得連孩子都顧不上生。”李先文開玩笑説。但即使這樣,他還是感到很焦慮,“害怕在這個領域被對手超過。”
李先文所耕耘的領域是這幾年大熱的“文化産業”,這也是他所在的浙商創投最為看好的領域。因為在2009年投資了華策影視,創下了85倍市盈率和約十幾倍回報率的亮眼成績,浙商創投嘗到了“文化”的甜頭。但他們很快發現,尋找下一個“華策影視”的任務變得更加艱巨了。“現在投資文化産業PE好比這幾年的房價,追漲殺跌。這兩年‘文化’像金子,只要稍微沾點邊的,他都恨不得能比別人貴上一倍。”李先文發現很難找到像華策影視這樣性價比高又“謙虛”的標的了,而且他還面臨近百家同樣覬覦這個蛋糕的競爭對手,個個都來頭不小。
“如果有一個行業目前可以用‘人傻、錢多,速來’形容,那一定是文化産業。”作為一家著名文化産業基金的投資總監,劉斌(化名)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描繪著行業的繁榮程度。
在他看來,是時候拋棄鋼鐵、汽車、房地産等老舊沉悶的投資機會了,這些曾經的支柱産業正在漸漸老邁和失去光彩,文化産業則成為政策與資本的“新寵”。目光所及,影視、動漫、出版、傳媒等凡是能與文化搭上邊的行業,都在迅速膨脹,估值飆升。
“淘金熱正在蔓延這個行業的每個角落。”他説,新媒體、數字出版、拍電影、做發行,只要有機會,錢不是問題。根據新元文化産業俱樂部對於文化産業投資基金的調查,2011年全年投資就達到了600億元,而2012年文化産業相關投資預計會超過1000億。
劉斌告訴本刊記者,現在政策環境向好,二級市場文化類的上市公司估值高,只要有人願意買單,企業就能上市,投資人就能賺錢,這些熱錢的投資熱情將繼續高漲。
不管是政策利好,還是忽悠得高明,文化産業投資的確到了一哄而上的境地。但大量新公司創立的同時,危機與泡沫也同時顯露。3月22日,因為無力承擔鉅額負債而開槍自殺的杭州雅緣影視製作公司總經理陳衛民,為這個正在“大躍進”的行業敲響警鐘。陳衛民的公司就像浙江的許多影視公司一樣,希望在看起來風生水起的影視劇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他請來了黃聖依和朱孝天打造了電視劇,但卻沒有挽救自己的失敗。
儘管如此,光環與標桿仍然刺激著行業的投資熱情,刺耳的聲音很快被淹沒,人們只聽到了資本市場的狂歡。80倍的市盈率、100萬一集的片酬、300萬一集的版權,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天文數字,而今,這已經成了基準價。
膨脹,膨脹
“如今投資文化行業,回報率不亞於當年的房地産。”厚德雍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登偉告訴《中國企業家》,版權尤其是新媒體版權將會是下一個“房地産”市場。
以影視行業為例,他列出了一連串數據:前年,一部品質好的電視劇網絡版權價格,每集也就幾百到數千元,拿一部劇也就幾萬塊,而去年一集就漲到10萬元左右。而今年“100萬一集”成為某些電視劇的起步價,《甄傳》的電視臺版權價格甚至超過300萬元一集,視頻版權也接近這一數字。
行業大熱,投資影視的成本也水漲船高,迅速催高了參與者的收入,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演員的片酬。《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編劇余飛對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原來片酬只有三萬元一集的某女演員,在演了某部電視劇之後對外報價已經變成100萬。“現在是每拍完一部戲,片酬自動會往上漲,沒有一個演員認為自己不該值這麼多錢。”
其次水漲船高的是編劇。“原來我們聽説一個編劇居然賣出三萬元一集的價格,都覺得簡直就是現在的‘高富帥’,但現在看來也不過就是普通人了。”余飛説,現在頂級編劇身價在一集30萬-50萬之間,但這類編劇在全國可能不超過20個。介於中間檔次的編劇則膨脹很快,原來不過拿著3000元入行價格的新手,現在也敢叫價三萬一集。
不僅價格,編劇的産量也在大幅上漲。2011年中國電視劇産量為15000集,而播出量只有一半左右。2012年受到“限娛令”影響,電視臺加大了電視劇的播出量。全國影視公司申請立項拍攝的電視劇達到三萬多集,數量翻了一番,競爭更加慘烈,3/4的電視劇將無法播出。膨脹的電視劇産量又催生了巨大的劇本需求。
供需嚴重不均衡的情況下誕生了一個特殊的職業—“定金編劇”,他們把投資方忽悠得五體投地,但往往拿了定金之後要麼長時間不出大綱,要麼找“槍手”代筆,粗糙無比,到最後投資方還得再找人重寫。往往成熟的編劇也只能保證一年穩定在兩個劇本,現在大量的投資和拍攝需求使得一些編劇不得不擴大自己的産能,原來的“定金編劇”和“槍手”都不夠用了。
“文化産業現在處在一個快速成長期,所以把它跟前幾年的房地産市場相比是有道理的。”新元文化産業俱樂部秘書長劉德良分析,因為文化産業可以包涵的內容太大,邊界太寬,出現的問題是熱度不均衡,比如影視行業有大量電影電視劇上不了院線也進不了播出平臺,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泡沫效應明顯。但其它細分領域,例如出版、動漫等卻無米下鍋,所以造成分配的冷熱不均,這一點也跟房地産市場的發展規律頗有相似,一線城市總是過熱,二三線城市則發展緩慢。
互聯網分析師錢皓在微博上貼出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外排名前1000名的富豪財富來源截然不同。中國富豪排行榜中涉及娛樂與文化産業的只佔1.4%,遠低於全球9.1%的比例。雖然現在中國富豪排名第一的行業仍是房地産,但文化行業蘊藏的大量“造富”機會正是資本爭先恐後進入的主要動力。
泥沙俱下
文化投資氾濫,並不意味著滿地都是黃金,要選擇一個估值合理、前景良好的投資項目似乎越來越難。基石資本合夥人林淩對此感觸尤甚。
林淩2004年起就開始關注文化産業,當時沒有太多人認為文化是下一個“金礦”,但他仍堅持投入,最終看到了創業板開通,以及華誼和華策相繼上市,高達60倍的市盈率刺激起國內文化産業投資的熱情。
就在林淩認為好日子就要來臨時,投資環境卻變得越來越艱難了。2011年,林淩跟蹤了幾年的一家公司—江蘇廣電旗下的幸福藍海有意引入戰略投資,讓他見識到行業的火爆程度。該公司前後接觸了共計60余家創投機構,從中遴選出10家招標,要求每家機構做30分鐘的投資報告。林淩光是投資報告就準備了大半年時間,且反復修改,到最後一刻人家也不當場公佈結果,“這讓我們心裏更加忐忑了。”
最終,只有三家拿到了投資的“入場券”,基石資本是其中之一。“回想起來,其過程堪比選秀。”林淩説。
另一位接觸過幸福藍海的投資人透露,有一家基金甚至是以30倍市盈率“入場”。“這已經是完全瘋狂了。”該投資人告訴本刊記者,“國外即使華納和迪斯尼這樣的一流公司,二級市場的市盈率也不會超過20倍,這還是一級市場。他們怎麼賺錢呢?”
一級市場的瘋狂只能讓二級市場更加瘋狂,正如之前誰也沒有料到華策影視能以高達85倍的市盈率上市發行一樣,誰也不知道奇跡會不會再一次發生。
最早跟華策影視接觸的是李青媛,當時她還在浙報傳媒旗下的投資基金工作,2006年雙方談判已經到了最後簽合同的階段,卻因對方不願受到財務規範的約束而放棄,“當時覺得他們的財務太不規範了,要上市基本是不可能的。”結果三年後,剛成立不到兩年的浙商創投以3400萬收購了10%左右的華策影視股份,一年後這筆投資回報達到了十幾倍,浙商創投也因此“一戰成名”,成為當年最大的黑馬。
李青媛曾跟手握幾十億甚至上百億資金的國有文化産業基金經理交流,大家的感受一致是“很痛苦”,甚至是“越有錢越痛苦”。“手裏有錢,卻投不出去。明明看著有的文化企業資質很爛,但依然能上市,能掙到錢,大家都想不通、看不懂。”
目前,大型國有文化企業改制上市成為熱點。幾家國有大型文化産業基金都會參與其中,好處是可以掙一點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差價,但這些機會並不被民營資本同等享有,畢竟是壟斷資源。“現在是僧多粥少,我們都在發愁現有的項目做完了怎麼辦。”一個新成立的國資背景的文化産業基金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説。
在有人感嘆看不懂掙不到錢的同時,有人則在悶聲發大財。李青媛就見過不少房地産商,因為這兩年房地産投資受限轉而投資文化産業,個個都做得風聲水起。“説實話他們根本也不懂什麼文化,但見著政策利好就投,反正投資也不大,結果還真有幾個投中了。”有幾個項目已經在申報IPO且進入上市流程了,李青媛見到幕後的主要投資人後,對方卻連他們的業務模式也説不明白,“反正在現有的環境下,投文化肯定是比房地産安全的。”李青媛説。
“我現在的目標是尋找下一個‘華策影視’。”因為主要參與投了華策影視,浙商創投合夥人李先文對於文化産業的熱情依舊很高,只是已經不再看影視項目。“現在來找我投資的影視公司基本都是項目公司,根本談不上可持續盈利和成長的能力,但都敢跟我吹説自己是下一個華策影視。”李先文認為,現在投資影視行業跟光伏能源行業類似,都需要面對産能過剩的問題。
外溢的出口
“預計五年內文化産業相關的投資將會超過3000億元,每年增長的速度超過20%。”劉德良告訴《中國企業家》,這與《文化産業振興規劃》出臺有密切關係,《規劃》提出要把文化産業作為國家的支柱産業,佔GDP的比重要達到5%,而2010年才達到2.75%,這中間蘊藏的機會巨大。
根據媒體披露,目前北京地區已進入上市輔導備案程序的文化企業就達150余家,其中,已過會待發行企業10家,正在北京證監局接受輔導備案程序的有78家,正在證監會接受審核的企業62家。此外,財務指標達到上市條件的,還有近千家。
“3000億的資金在這個市場上盤旋,但並不見得都是投在文化産業上了,而且也投不下去這麼多,挂羊頭賣狗肉的可能性很大。”劉德良認為,這其中最大的風險可能在於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其中一部分外溢的資金可能是文化産業園區的濫用。
據了解,全國所建的90%文化産業園區都沒有産業基礎,而是匆匆上馬,北京市現有文化産業園區120多家,與北京市具有文化創意産業基礎有密切關係,而很多不具備産業基礎的地方甚至縣級城市都有100多個産業園區,2010年全國約有1300多個文化産業基地或園區,其中同質化現象相當嚴重。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地方政府紛紛上馬的所謂“文化”及“動漫”産業園區中,將面臨政府將權力尋租的風險。一位投資人告訴記者,他曾遇到一個河北的地産商找他諮詢一個動漫産業園區的項目,就跟地方政府有密切關係,以極其優惠的價格拿了1000畝地,但最後在裏面蓋了不少地産項目,唯一有點文化含量的是“動漫主題餐廳”。“前兩年是跟政府合作的最好時機,幾乎是空手套白狼。這兩年有點懸了,所以要抓緊時間。”這位地産商諄諄告誡。
地産和股市,是如今投資文化産業的兩大出口。相對而言,大部分文化企業本身並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盈利模式,這種消耗型的産出模式可持續性值得懷疑。據透露,2012年還將有一大批文化企業將上市,其中,中影集團、保利文化等幾十家國有企業都有上市的任務。剛剛過會的人民網以超募8.55億元、市盈率46.13倍的價格成為“官媒第一股”,而這僅僅是個序幕。據統計,至少有上百家文化企業將進入資本市場,文化産業大主題板塊將初步形成。“這對於中國股民來説,應該是件好事,因為又多了一個可以炒作的題材。”劉斌這樣表示。
至於這場擊鼓傳花的最終接盤手是誰,已經很少有人提及了。如何能夠利用這波難得的大牛市賺錢才是人人關心的。余飛已在籌劃與即將上市的唐德影視公司簽約的事宜,他最關心下一部電視劇是否能破上一部的銷售紀錄,因為他已經開始拿利潤提成了;李先文在等待用下一個“華策影視”證明自己的機會,為此他已經做了一年的“空中飛人”,一年看了五六百個項目,今年已經有七八個在等待過會了。
這是一個沒人關心“文化”但所有人都關心“産業”的時代。一向信奉價值投資的李青媛認為,現在可能需要改變一下原來的保守作風,“否則這一輪都要空手而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