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消費者為何不買賬?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2日 0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網-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任翀

  幾天前筆者逛街,在一家頗受年輕人歡迎的服飾商場中,看到幾個素來以“正價商品、極少打折”面目出現的服飾品牌,竟然出現在特賣場裏,全部對折銷售。奇怪的是,選購的消費者寥寥無幾。要知道,幾年前這些品牌只要一與折扣挂鉤,店舖裏就會人滿為患,營業員甚至要用安全帶限制客流。

  品牌的設計風格沒有變、産品質量也沒問題,為什麼如今打了對折後,消費者反而不領情了?筆者以為,是企業在定價這一影響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上,出了問題。

  且看這些品牌部分産品的定價:短袖T恤498元,長袖襯衫698元,運動款套頭衫998元,單風衣1198元……即便打個對折,實際銷售價格也不低,何況它們只是算服飾市場中的中檔品牌,性價比並不高。筆者還依稀記得這些品牌前兩三年的定價,當時原價498元可以買件純的羊毛衣,698元可以買到厚實的棉外套,1198元更能買純羊毛大衣了。可見,不論是橫向比較還是縱向比較,這幾個品牌的定價都有些高得離譜。這也難怪當品牌降低身價、主動進入打折行列,卻仍落了個“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結果。

  之所以那麼關注這幾個品牌的命運,是因為筆者發現還有不少品牌在定價問題上依舊“執迷不悟”。比如,眼看夏天要到了,涼鞋紛紛上市,誰知用幾根帶子組成、款式與前幾年大同小異的産品,今年的定價竟然高達七八百元,部分品牌的標價更是直接達到四位數。對於鞋類産品價格虛高的問題,媒體早已報道,不少品牌“一上市就打折”的營銷方式更是證實了消費者對於産品定價存在“水分”的猜測,使得願意為之買單的消費者越來越少。

  筆者知道,很多品牌覺得眼下“生意難做”,希望通過抬高價格來抬高客單率,增加利潤。可是,不改一改價格虛高的問題,恐怕消費者會繼續 “用腳投票”,企業的生意也會越來越難做。要知道,現在品牌不僅在實體市場面臨競爭,還需應對網絡市場的巨大挑戰。在熱鬧的網購市場中,除了一大批沒有明確品牌的服飾憑藉其高性價比受到網友歡迎外,很多在實體店舖銷售的品牌也成為網友“代購”的焦點。這當中,既有賣家利用品牌本身的管理或營銷漏洞做“二道販子”,也有一些假冒偽劣産品趁機渾水摸魚。不論是哪一種,都會同時傷害到品牌的形象,以及企業的正常經營秩序。

  價格策略是門學問。市場經濟賦予企業自由定價的權利,但企業應當審慎使用這一權利,更好地學會怎麼使用價格策略。合理的定價,既要保證企業正常的盈利,也要能讓消費者願意為之掏錢。但現在,不少企業陷入了“抬高價格就能增加利潤”或“定價要留出打折促銷空間”等誤區,使得産品價格越來越離譜。在這種情況下,希望消費者“用腳投票”的事實能敲醒那些還“傻乎乎”的企業。

熱詞:

  • 實體店舖
  • 消費者
  • 二道販子
  • 水分
  • 虛高
  • 用腳投票
  • 網購
  • 安全帶
  • 高性價比
  • 服飾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