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彩虹電子虧損診斷書 中國CRT産業悼詞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8日 11: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2年第8期

  彩虹電子試圖在CRT最後的輝煌期內尋求自我變革,又“篤信CRT還能輝煌十年”,一再誤判産業轉型速度。

  本文是彩虹電子的虧損診斷書,也是為中國CRT産業寫就的一篇悼詞。

  ◎本刊記者 崔婷婷 | 文

  在中國顯示産業漫長而喧囂的長河中,彩虹集團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彩虹電子)先是成為産業英雄、自主顯示品牌的旗手,而後變成産業轉型保守派代言人,如今則淪為産業更迭的殉葬品。

  2012年3月底,彩虹電子發佈2011年度業績報告,過去的一個財年,受CRT業務拖累及轉型不力,這個長期以來業績在谷底徘徊的公司再度爆出2.53億元巨虧,並在疲憊與無奈中關停最後一條彩色顯像管生産線,宣佈徹底退出彩管業務。

  這標誌著中國CRT産業歷經數十年輝煌後,徹底成為歷史。

  彩虹電子2004年搭乘末班車登陸香港中小板,試圖在CRT最後的輝煌期內尋求自我變革。然而,彩虹集團公司(彩虹電子的母公司,下文簡稱彩虹集團)一再誤判産業轉型速度,在新的顯示生態形成之際“篤信CRT還能輝煌十年”。此後畏首畏尾地向TFT陣營靠攏時,張家港第六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生産線夭折又給了彩虹電子致命一擊。

  彩虹熠熠

  20世紀末,在彩虹集團及下屬公司多位高層中,有個“比較活躍的年輕領導”讓人印象格外深刻:披一身黑風衣,前呼後擁,隨從們這個擺座、那個端茶,只要他開口講話,與會下屬無不恭敬記錄,派頭十足。

  這位喜歡耍大牌的高層便是1999年在彩虹集團下屬單位——彩虹彩色顯像管總廠擔任廠長,在彩虹顯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彩虹股份)擔任董事長的王李廣。大學學歷,時年僅37歲的他得意非凡,這也正是彩虹集團的真實寫照:年富力強、如日中天。

  “那時世界CRT的價格,中國説了算。”一位液晶行業資深專家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CRT利潤率十幾個點,彩虹集團是國內老大,賺大了。”上世紀80年代,這位專家曾經常趕赴彩虹集團蹲點,對當時的彩虹集團可謂瞭如指掌。

  彩虹集團成立於1977年,是我國“六五”期間為“引進彩色顯像管成套技術和設備”而設立的國有獨資企業;旗下擁有二級全資、控股公司11家,參股公司9家,擁有2家上市公司:彩虹股份(600707.SH)和彩虹電子(0438.HK)。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彩管企業高管需要疲於應付的並不是LCD(液晶顯示器)的替代——或者説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熱賣的CRT將很快敗在當時並不完美的液晶手中——彩管價格的急速波動更令其頭疼。

  在多位業內專家看來,1999年前後的彩管降價風波,是彩虹集團的第一次大考。

  1996年,深感內憂外患的長虹率先舉起“降價”這把雙刃劍,以一句“這是不得已的事”,便將與彩電息息相關的CRT拖進了利潤攤薄的沼澤。

  但這次突如其來的風波尚不致命。彩虹集團在國內CRT的老大地位未受動搖。諮詢機構出具的調查報告顯示,2000年中國十大彩色顯像管企業共計生産3261.8萬隻彩管,彩虹彩色顯像管總廠彩管生産量即達751萬,比身居第二位的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多出63.5%。

  遺憾的是,在彩虹彩管業務從耀眼的光芒走向黃昏的最後一公里,四起貪腐案相繼東窗事發。其中就包括那位熱衷擺譜的王李廣。對當時最需要萬眾一心的彩虹集團而言,此事件不啻一盆冰水,澆冷了員工與股民的熱情。

  CRT的冬天很快來臨,熠熠彩虹頓失光彩。

  致命34

  “忽喇喇似大廈傾”,往往不是一家企業由盛轉衰的真實寫照——總要有些按捺已久的徵兆。

  在回顧彩虹集團興衰時,多位與其打過交道的專家卻不約而同提到了“馬金泉豪賭34CRT”事件,並認為此舉給彩虹集團帶來了致命一擊。

  2001年,年已花甲的馬金泉就職彩虹集團總經理。對馬金泉來説,前有幾位往屆集團領導身陷囹圄,眼下CRT市場又將逐步遭遇TFT-LCD取代危機,自己就算在任期內毫無作為,料也不會受到多少指摘。

  但馬金泉不願如此平庸,他要在退休前,在彩虹集團做出點動靜。

  當一個市場已進入成熟期,等待它的必將是逐漸衰亡。彼時的CRT便是如此,馬金泉心知肚明。但他迷茫的是,將CRT逼向絕路的是否一定會是LCD?即便是,這一天會不會在未來10年內到來?

  思索過後,馬金泉的答案是“不會”。

  馬金泉見到從北京趕到咸陽蹲點的那位液晶專家,忍不住透露了他們的決定——引進一條34CRT生産線。“我聽了一怔,在液晶勢頭漸猛的時候做出這個決定,並不明智。我勸他再緩緩,看清楚局勢再決定,或者先從當時比較熱門的小尺寸液晶屏開始做起。但他認為LCD與CRT未來誰鹿死誰手還不一定,而且兩者之間沒有共通技術,彩虹集團很難過渡。” 這位專家已經不記得這次談話的時間,但他記得的是:不久之後彩虹集團便行動了;再不久之後,他們發現花了大筆冤枉錢,“大概20億元”。

  20億元——在任何企業身上,都是無比沉重的代價。

  在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張百哲眼中,此事關係重大,甚至是讓彩虹瀕臨死亡的“元兇”。“液晶起來的時候,他們(彩虹集團)把錢全砸到了34CRT生産線上。後來想轉型卻沒錢了。不是産業更替讓他們死,是他們自己判斷失誤死掉的。”

  2003年是中國顯示産業作出抉擇的關鍵年份。下錯賭注的不止是彩虹集團,在另一個顯示産業主角——河南安彩身上,CRT與TFT-LCD新舊衝突的戲劇性更讓人揪心。這家年産彩色玻殼達3000萬套的中國冠軍以身犯險,為業界證實了一點:CRT真得過時了。

  這一年,安彩經過深入研究,驚喜地喊出了“CRT至少還會火十年”的號子。隨即,公司高管力排眾議,大刀闊斧,窮盡所有流動資金,外加職工集資,以5000萬美元將玻殼廠商美國康寧公司9條生産線收入囊中。

  這個舉動成為安彩乃至整個顯示産業日後的笑柄——當安彩為世界玻殼新科狀元彈冠相慶之時,康寧卻在大笑甩掉了包袱,並很快成為世界最大LCD用玻璃生産商。2005年,安彩被迫轉投數字高清電視芯片和TFT-LCD玻璃基板,卻為時已晚。

  2008年1月,安彩宣告破産。

  若把眼光擴延到世界舞臺,類似的愚蠢與聰敏的戲碼幾乎隨處上演。2001年,當時的全球CRT季軍荷蘭飛利浦與亞軍LG電子合併CRT業務,成立LG.飛利浦顯示器公司,很快,他們便不得不承認“市場從顯像管向平板顯示屏轉變的速度太快了,超過了兩家母公司在2001年合資時的預測”。

  馬金泉在任幾年間,多年擂主CRT正遭遇LCD的挑戰。只是很多人沒有想到,這場被認為CRT將一舉擊敗LCD的戰役,至少也該是膠著的持久戰,竟出現了大逆轉。

  早在2000年,全球顯示器市場的總銷售額中,CRT和LCD已各佔50%;2003年全球LCD顯示器出貨量比2002年增長80%,2004年為40%;與之相反,2003年全球CRT顯示器出貨量僅比2002年增長4%,而2004年更是降低至2%。顯然,在顯示器市場,成長與衰老的命運已沒有逆轉的餘地;國內顯示器市場也于2004年第四季度出現新情況:CRT銷售額為3.75億美元,而同期LCD銷售額為3.95億美元——LCD市場規模首次超越CRT。

  當效應仍處在累積階段,2004年成為CRT暴風雪來臨前的最後一個艷陽天。

  彩虹電子于2004年年報中披露:在截至2004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內,彩虹電子及其附屬公司共銷售彩色顯像管約1367.4萬隻,同比增長23.1%;實現銷售收入4.95億元,同比增長15.9%;凈利潤3.85億元,同比增長22%。

  這是迄今為止,彩虹電子最漂亮的一份年報。

  正當彩管“遺老們”歡呼雀躍,且彩虹電子剛剛新建成了一條年産200萬隻的21彩色顯像管生産線時,殘酷的現實就來不及等待2004年的日曆全部翻完。當年12月,國內所有彩電企業打出了平板彩電的旗號,平板大規模來襲。處在麻痹與興奮中的彩管業庫存急劇上升。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國彩管業庫存量約為224萬隻,比2003年底上升了367%。即便是銷售旺季的12月,也沒能為彩管市場帶來溫度。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是在這一年的12月20日,彩虹電子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其股票價格當天便跌破發行價,此後更是一路下跌,成為投資者眼中的“垃圾股”。

  關鍵先生邢道欽

  在彩虹電子首份年報中報捷之後,馬金泉靜待退休,繼任者竟一時無人。在這家前路不甚明朗的央企中,競爭者的心理難免微妙。

  一番週折過後,2005年底,50歲的邢道欽接下了“爛攤子”。

  此時的彩管市場愈發逼仄,國內彩管廠商總出貨量出現了幾年快速增長之後的首次下滑,陷入行業性虧損,其中上半年降幅更是高達23%。美國斯坦福資源公司等分析機構乾脆大幅修訂了此前對CRT電視出貨量的預測。

  彩虹電子的賬面同樣糟糕。2005年度,彩虹電子及其附屬公司共銷售彩管1435.2萬隻,同比增長5%;銷售收入39.28億元,同比降低20.7%;整體毛利率為-11%,其中,彩虹電子虧損達7.55億元;彩管收入比2004年減少10.26億元。

  對於虧損原因,彩虹電子解釋稱:2005年1季度,國內電視廠商普遍調整了經營策略和彩管庫存政策,導致彩管銷量短期內急劇下降,彩管庫存急劇增加;而彩管價格的大幅走低、部分原料價格的上漲更加劇了彩管企業的經營困難。

  其實誰都清楚,真正的原因來自液晶顯示器的持續降價。2005年,全球液晶顯示器廠商數量超過了50家,其中,三星、飛利浦、優派、明基、AOC(冠捷)和LG共佔據了中國77.7%的市場份額;液晶顯示器價格比2004年下降30%。

  據邢道欽後來回憶:“2005年的挫折對彩虹電子影響是很大的,當時軍心不穩,大家都在想辦法,找出路。”彩虹電子開始了“做強主業,創新産業”的轉型路徑,即繼續保留並做強彩管業務,逐漸向太陽能光伏玻璃、發光材料、液晶玻璃基板、顯示器件及其配件等新産業靠攏。

  船大難調頭。彩虹電子轉型的最大困擾之一來自企業內部的懷舊情緒——這並不奇怪。當彩虹電子員工不願接受引以為榮多年的彩管要敗給液晶時,邢道欽只得以“彩管行業當時的市場表現並不是真實的反映”加以勸慰。

  同行紛紛退出CRT,彩虹電子卻依然在逐年虧損中堅持。直到2011年,國內市場銷售平板電視約3500萬台,而CRT電視銷量不足500萬台;彩虹電子2011年度業績報告表明,其彩管業務營收為5.1億元,同比下降62.66%,僅佔總銷售額32.7億元的15.6%,甚至幾乎只相當於彩虹電子2004年彩管44.67億元銷售收入的零頭。

  “CRT早該關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認為,如果彩虹電子再不關停CRT,遲早會被拖累死。

  “CRT多年前就沒戲了,”張百哲説,“早在2000年,LCD産值就超過了CRT,但業界並不以此判定CRT被取代;直到2008年,LCD顯示器臺數超過CRT顯示器,CRT時代即已宣告終結”。

  不過,張百哲認為彩虹電子於今年年內關停CRT的真實原因,或許並非CRT真得虧損,而是另有隱情,但不便透露,因為“當全世界只剩彩虹電子等為數極少的CRT廠商,他們應該還有一定市場的”。

  好在“創新産業”這盤棋的轉型成效正在一步步顯現。2007年7月,彩虹電子向藍光科技注資1.54億元,佔上海藍光科技51%股權,進軍LED光電子産業領域;2009年,彩虹電子與四川長虹合資建設的PDP生産線實現量産。而至2011年,六條液晶玻璃基板生産線點火運行,其中四條線形成規模量産;PM-OLED生産線投入運營。“本集團(彩虹電子及其附屬公司)的戰略轉型已基本完成。”彩虹電子2011年度報告如是宣稱。

  不過,僅憑以上動作並不能判定彩虹電子轉型成功。投資額度較小,技術優勢不夠明顯,始終制約著四大“創新産業”成長為彩虹電子支柱産業。在2011年度業績報告中,TFT-LCD玻璃基板及顯示設備銷售收入僅為500.4萬元,而此數據前年為0。即便如太陽能光伏玻璃,其銷售額同比增加156.38%,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往年銷售額基數過小——2011年為3.55億,而2010年僅為1.38億。

  業界仍認為邢道欽是彩虹集團歷史上頗有作為的一代領導人。“如果能夠早點轉型,至少比現在要好一些。”曾與邢道欽有過頗多接觸的歐陽鐘燦忍不住感慨。在他眼中,相比幾位前任,邢道欽要更睿智、民主、有大方向感,他所帶領的一班決策層也普遍年輕有活力。

  “對彩虹集團這家央企而言,管理體制方面的因素往往會對領導者施展拳腳帶來束縛,有些決策者便抱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僥倖心理;邢道欽的貢獻是明確了彩虹集團及彩虹電子的大方向,帶領集團公司做了相應的嘗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主管部門人士告訴記者。

  敗走張家港

  2008年,眼看著液晶面板六代線列車行駛而來,彩虹集團急匆匆從中國台灣、日本等地拉來了20多位專家,組成項目小組,與同樣建功心切的江蘇張家港政府一拍即合,高達146億元的液晶面板六代線項目就此成立。

  這被視為彩虹集團真正轉型的大手筆,但一開始就遭遇流年不利。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來了。

  當人們開始猜測如此大手筆的彩虹電子是否已雄起之時,“意外”傳來。各大媒體刊登的彩虹集團總經理邢道欽與江蘇張家港市政府代表簽約的畫面尚未褪色,9個月後,該簽約項目便宣告流産。

  顯然,著急發展“創新産業”的彩虹錯誤地預估了自己的實力。細究起來,即便當年彩虹集團位列國內彩管廠土老大,且戴著“唯一中方獨資彩管企業”的紅帽,除了規模與成本,彩虹在業內其實並不具有其它優勢;在彩管的咽喉——技術上,彩虹集團從一開始就被日立等日本公司卡著脖子。

  這一次,昔日“霸主”終於嘗到了不被待見的滋味。自啟動向液晶轉型至此,與張家港合資建設第六代TFT-LCD面板生産線,是彩虹電子最重要的一筆投資。或許是底子太薄,亦或是太過急切,他們並未備足彈藥便匆忙上陣。

  曾參與此次項目調研考察的一位政府官員向本刊記者回憶,與京東方派出的團隊相比,彩虹電子的團隊簡直是“臨時搭建的草臺班子”,技術不高、資金不足。最終,因國資委審批未通過,這個彩虹電子進軍TFT-LCD産業的標誌性項目胎死腹中。

  當時一度表現積極的張家港政府“連地都平了”,並曾向彩虹電子承諾:只要肯落戶在我們這裡,我們願意借錢。

  對於此事件的原由始末,合作雙方都有自己的解讀。張家港方面稱,由於該項目總投資高達146億元,其中一半資金需要向銀行貸款。但考慮到六代線液晶面板行業看上去並不景氣,銀行最終放棄了貸款計劃。彩虹電子的解釋也較為中肯:股東認為當前液晶面板行業競爭激烈,企業運營壓力不斷增大,繼續投資液晶面板項目風險較大。

  2008年,TFT-LCD行業風聲鶴唳,中國液晶面板業也陷入困境。2008年,京東方年報報虧8.08億元。

  該項目流産讓張家港“很受傷”。按照此前雙方簽訂的戰略協議,第六代TFT-LCD生産線只是張家港建設平板産業基地的第一步,在其之後,雙方將圍繞該生産線的建設,組建平板顯示技術研發中心,並打造上下游液晶産業鏈。而彩虹電子項目的夭折,讓張家港意欲打造“國內最大、集製造和研發于一體的平板顯示産業園區”計劃落空。

  産業界人士對此有不同解讀。有專家認為,這次折戟對彩虹電子來説未嘗不是好事。比如,彩虹電子很可能避免了一場比“34CRT”更為恐怖的債務及戰略危機。事實上,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的官方數據,彩虹集團2008年營業收入為52.08億元,僅為項目總投資的1/3。那時,在國內投建液晶面板六代線的廠商中,最先投資平板顯示産業的上廣電集團因資不抵債已被相關機構接管重組,而依靠上市公司及地方支持獲得大量融資的京東方也持續處於虧損狀態。

  權衡利弊,彩虹電子最終與張家港達成40億元規模的面板上遊關鍵配件——玻璃基板的合作項目。對彩虹而言,這的確是個相對保險的業務。2008年9月,彩虹電子建設的國內首條五代線TFT-LCD用玻璃基板生産線全面打通,但據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向媒體透露,彩虹電子第五代液晶玻璃基板的良品率並不高。

  如果拿這次決策失誤,來苛責邢道欽帶領的決策層,實在有失偏頗。至少,比起前任多次“不著邊際”的盲目投資,此次“敗走”張家港也算是彩虹電子及電子對轉型的必要探索。

  轉型迷局

  彩虹電子決定關停CRT的消息甫一傳出,産業界旋即拋出疑問:我國LCD電視産業鏈佈局剛剛完成,OLED時代正在來臨,這與十年前中國剛剛完成CRT産業佈局便遭遇液晶挑戰何其相似?面對外資LCD産業的規模攻勢和OLED的替代式趨勢,CRT時代的彩虹電子悲劇會否將再次上演?

  事實上,彩虹電子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固步自封的土老大。今日之彩虹電子,胃口已轉向高世代TFT-LCD及OLED。

  2009年5月,彩虹電子在廣東佛山順德區的OLED生産線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一年半後,出産彩虹電子首款OLED産品;2011年4月,彩虹集團旗下另一上市公司彩虹股份發佈公告稱,其擬面向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彩虹集團公司、公司的控股股東彩虹電子和擬引入的戰略投資者佛山市順德區誠順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等不超過十名的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4.3億股股票,預計募資將不超過60.8億元,用以投入到8.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産線和4.5代AMOLED(有源矩陣OLED)生産線之中。據了解,彩虹集團在佛山的OLED三期項目計劃總投資將超過200億元。

  如此饕餮盛宴,彩虹集團能否吞得下?

  當下,OLED已是群強環伺的領地。2011年6月,三星5.5代OLED面板生産線實現量産,並宣佈將建設8.5代OLED生産線,LG隨後宣佈將跟進OLED 8.5代線建設。

  不過,張百哲認為OLED時代並沒有人們宣揚得那樣迫近。“當初我國切入CRT時,世界工藝技術與市場都已完全成熟,我們是後進生;TFT-LCD是在工藝技術成熟,市場以30%增長時切入;而OLED目前無論工藝技術還是市場遠未成熟。選擇此時切入OLED的企業,有可能會拿到第一桶金。”張百哲強調,“但對缺資金少技術的彩虹電子而言,風險也非常大”。

  2011年11月8日,56歲的邢道欽離世。這讓人們對彩虹電子的轉型,愈發迷惑。

  “現在面板廠商在選擇玻璃時往往很挑剔,彩虹電子的玻璃要拓展更大市場並不容易。現在評論彩虹電子轉型是否成功,還太早,仍需觀望。” 一位資深專家説,“如果邢道欽再多工作幾年,彩虹電子的模樣很可能會更好看些。”

  在一位政府官員眼中,彩虹電子的轉型僅僅是個開始。“無論玻璃基板還是OLED顯示面板,目前還沒有看到彩虹電子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這位政府官員認為,彩虹電子目前尚缺乏對其轉型發展模式和方向的戰略規劃。

  張百哲則表示彩虹電子的轉型動作讓人看不明白,“似乎他們什麼都想做,難道是為了通過擴張以避免被其它公司兼併?”自2007年起,業界便有傳聞認為彩虹電子將會被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CEC)為收購,但始終未被證實。“對彩虹電子來説,重組或被重組,都不是壞事。”

熱詞:

  • 彩虹電子
  • CRT電視機
  • 彩虹集團
  • AMOLED
  • Retina
  • iPad
  • DisplaySearch
  •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
  • 産業集群
  • 診斷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