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記者 張繼光 北京報道
隨著贛州380億鉅額治理費用的“曝光”,稀土污染的天價成本再次引發業內關注。4月12日,業內人士向記者計算了這張環保賬單,按照企業透露的稀土資源稅稅額標準計算,贛州市去年約有3億多元的稀土資源稅入賬。
曾參與過《稀土行業準入條件》起草的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教授王國珍向記者補充道,從上述資金來看,再加上近幾年來江西省4.17億元的環境保證金,仍不及380億鉅額治理資金的零頭。鉅額的環境修復資金最終該由誰承擔?稀土資源被過度消費並轉變為可觀經濟利潤的同時,環境修復資金似乎正面臨由誰來出的尷尬境地。
380億賬單企業付不起
自打稀土價格大幅度上漲以來,國內稀土私挖亂採、浪費資源等情況日益顯著,加上資源開發和生態環保的矛盾突出,多年來稀土發展也為我國的環境保護方面創造的一筆鉅額“歷史欠賬”。
記者去年在贛州調查偷採盜採現象時就曾發現,在被開採完的稀土礦周圍已經不再生長植被,有的甚至整座山已被挖空,變成了遍體鱗傷的禿山。
“僅贛州一地,如果要對開採稀土等礦産破壞的土地進行生態修復,初步預計資金投入將高達380億元以上。”在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成立會議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告訴記者。
江西省工信委發佈的相關資料顯示,2011年整個江西省稀土主營收入329億元,利潤也只不過為64億元,僅以此看來,380億的鉅額“環保欠款”已是去年江西省整個稀土行業利潤的6倍之多。
據記者了解,儘管當地政府已經開始對稀土礦山徵收一定的環境保護費,但企業所上繳的費用,與380億的環保“黑洞”來比,也顯得杯水車薪。
王國珍向記者介紹,隨著國內稀土開發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國家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已經在去年4月1日對稀土礦原礦資源稅稅額標準統一進行了調整,從之前的0.40元/噸礦土-3.00元/噸礦土的稅額標準,上調至30元/噸礦土-60元/噸礦土。
也就是説,按照開採1噸稀土精礦混合稀土氧化物總含量為90%需要1000-2000噸礦土計算,在稅額標準提升後,開採1噸稀土精礦所上交的資源稅也相繼漲至30000元/噸-120000元/噸左右。
而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曉秋也向記者確認,在贛州地區,此前開採1噸的稀土精礦只需繳納600元/噸左右的稀土礦産資源稅,但是在國家上調資源稅稅額以後其所交的稀土礦資源稅已經達到了36000元/噸。
雖然稀土礦資源稅已經大幅上調,但是在380億的鉅額黑洞面前,仍然顯得微不足道。
百川資訊銷售經理杜帥兵告訴記者,以2011年的國內稀土開採配額為例,整個江西地區也只不過9000噸,按照當地36000元/噸的稀土資源稅來算,江西省去年一年的稀土資源稅也只不過是3.24億元。
另據記者了解,除了稀土資源稅以外,採礦企業被國家批准開採權以後,還要交納一定的“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以下簡稱保證金)”。
在採訪中,曹曉秋也介紹稱:“我們除了上交一定的稀土礦資源稅以外,還要繳納相關的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以確保稀土礦開採完以後的環境修復。”
然而,新華網發佈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11月,江西省有574家省級發證礦山累計存儲保證金4.17億元。
王國珍介紹,4.17億元的保證金平攤到稀土採礦企業身上,並沒有多少錢,以近來稀土採礦企業的收入來看,保證金數額並不算什麼,但這也是國家在治理稀土污染方面的一個進步。
稀土開採成本曝光
實際上,在鉅額環保賬單面前,企業所要承擔的部分,早已包含在稀土價格中,而歸於企業的利潤,也在不斷攤薄。
在過去兩年內,稀土價格一路飆升,成本價格數倍增長, 百川資訊數據統計顯示,以中釔富銪礦為例,2010年期間一直是12萬元/噸左右,到2011年6月已經漲至46萬元/噸,如今仍然在21萬元/噸左右有浮動。
王國珍告訴記者,以前南方每噸稀土精礦的開採成本只有2萬-3萬元/噸左右,而現在由於環保治理等金額的加入和世界範圍內資源型産品價格普遍上漲等原因,每噸稀土精礦的成本價格也上升至了20萬-30萬元/噸左右。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在目前的稀土開採成本中,已經容納了相當一部分採礦企業的環保治理費用,而企業的利潤也已經變得微不足道。
杜帥兵告訴記者,目前稀土礦的開採成本包括4萬-6萬元的國家稀土資源稅、6萬-8萬元的礦區生態植被恢復費、3萬元左右的礦區環境治理費、5萬-10萬元的稅收和利潤等,如果粗略估算,目前一噸南方稀土礦開採成本應該在30萬元/噸左右。
對於上述各項金額的佔比,王國珍補充道,南方稀土礦在開採的同時,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嚴重,所以礦區的生態植被恢復費用就佔到開採成本的30%,不過以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稀土礦價格一直處於下跌的狀態,其採礦企業的利潤也只有2萬-3萬元/噸。
王國珍同時表示,由於南方的中重稀土運用於尖端的軍事科技上,並且中國中重稀土的儲存量也佔到全世界的90%,南方稀土的開發勢在必行,但這也同樣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政府補缺口?
“贛州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僅僅只是滄海一粟。”蘇波這樣感慨。380億的環境治理費或許也只是撕開中國稀土天價污染治理費用中的一個口子,而對於贛州來説,380億似乎也不是最終的賬單。
在採訪中,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副會長王彩鳳告訴記者,此前公佈的贛州380億元的污染治理費用也僅限于對贛州地區礦山的治理,並不包括當地分離企業的污染治理費用。
實際上,贛州稀土分離企業的數量也遠遠多過採礦企業,據了解,在贛州大大小小的稀土分離企業達到上百家,已被官方認可的稀土分離企業就有16家,並且這些分離廠的規模年産量都在千噸以上。
另一方面,在贛州徵收的稀土資源稅和環境保證金,僅僅只針對合法的稀土開採企業,而真正讓贛州地區“傷筋動骨”的是私挖亂採對當地環境的污染,因為一直進行偷採盜採的個人或企業在避開環保審核的同時,也同樣避開了稀土資源稅和環境保證金的徵收。
不過,從合法的採礦企業來看,全年所上交的稀土資源稅總額也只不過3億多元,即使加上近幾年來所有礦山企業的環境保證金4.17億元,也只不過是7億多元,而去年贛州市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只不過180億元,這都與鉅額的“環保欠賬”相差太遠。
對此,記者聯絡了贛州市主抓稀土工作的工信委,但在幾方部門的相互推脫下,始終未得出結論,隨後記者又聯絡了當地環保局等多個部門,但同樣吃了“閉門羹”。
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副會長王彩鳳表示,對於合法企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應該由相關企業自己承擔,而此前偷採盜採所造成的污染應該由當地政府承擔,此外國家也會給予一定的資助。
對於目前贛州高額的“環保欠費”,王彩鳳告訴記者:“現在協會還不完全明確380億的來歷,協會近期將會去贛州考察,等考察完畢,會作出詳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