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南都:央行宜改變貨幣超發取向 熱啟動成本過大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6日 0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2月末,中國央行的總資産達到28.33萬億元,約合4.5萬億美元,超過資産規模分別為3萬億與3.5萬億美元的美聯儲與歐洲央行,成為全球第一。在過去的五年,中國人民銀行的總資産增長了119%,其中作為重要組成的廣義貨幣(M 2)在同時期也增長了146%,2011年末餘額已達到85.2萬億元;根據渣打銀行的測算,2011年中國新增M 2的規模全球佔比達52%,無論在存量或增量上均已居全球首位。

  廣義貨幣(M2)包括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儲蓄存款與政府債券,M 2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亦反映潛在的購買力。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當然,貨幣超發並不一定不好,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市場化改革等原因,資源商品化過程加劇,M 2供應量適度高於經濟發展、G D P增長也是合理的,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所言,過去30年中國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通常貨幣總量的擴張幅度是與實體經濟的變化同步的,即順週期的,而中國的習慣卻剛好相反。一般而言,在出現經濟滑坡時,別國多以財政刺激為主,貨幣政策反而愈加謹慎,但中國已對貨幣超發帶來的繁榮産生了極大的依賴,每次為了防止經濟減速,祭出的都是貨幣刺激的法寶,1992-1993年、1998-1999年、2002-2003年用的是這招,2009-2010年甚至時至今日用的都還是這招。這種逆週期的貨幣政策必然使M 2的基數快速擴大,且令M 2與G D P之比長期偏高,20年來貨幣總量膨脹了40倍,2009年以來隨著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全面放鬆,M 2愈發快速增長。(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在利率、匯率的管制之下,央行極力令資金成本盡可能低廉,以此來推高投資從而拉動經濟,保持繁榮的景象。低於真實估值的資金自然誰都想要,於是長期的大投資模式與泡沫式增長令中國經濟持續處於過熱狀態,而這種成本低廉的資金又向政府、國企傾斜,大多數人無法獲得,又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小企的困境,現時的房地産泡沫、實業空心化、地方融資平臺爆破風險,無一不是這種繁榮模式的惡果。而今,貨幣過度超發的深層弊端逐漸顯露,而帶來的好處卻逐漸減少,最直觀的表現是投資回報率的日益降低,即M 2的低效化。2011年末中國M 2約為13.8萬億美元,M 2與GDP之比達到189%,即近2塊錢才撬動了1塊錢的GDP,而同時,即使是量化寬鬆後的美國,M 2與G DP之比也僅為64%,也就是説不用7毛錢就能拉動1塊錢的GDP。

  以貨幣超發來維持繁榮的效果大不如前,而此舉所帶來的高額沉沒成本卻仍在眼前。過度貨幣超發的常態化,帶來的最顯著的沉沒成本,正是高通脹的常態化。如果説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量化寬鬆是全球一起受罪,那麼作為非國際貨幣的人民幣過度超發苦的就只有自己,這就意味著,美國向全球輸出通脹,而中國製造的通脹只能由自身承擔。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兩年來CPI從突破3%這條警戒線開始,一直橫衝直撞地飆至6.5%。直到這個時候,央行才開始以6次提高存準率與3次加息被動地收緊銀根,企圖為通脹減壓,可去年年底CPI才出現下降趨勢,央行已迫不及待地降低了存款準備金率。

  過度的貨幣超發不僅帶來了高通脹,也造成了央行的大而不穩。央行資産規模的快速膨脹造成了嚴重的財務負擔。撇開央行與財政共同為銀行改革支付的3.6萬億元人民幣,央行資産負債表的擴張與結構也同樣令人擔憂。存款準備金、央票等付息負債大量提升,2003-2010年底央行為對衝外匯佔款支付的利息成本,已高達1.08萬億元人民幣。再者,截至2011年底,央行外匯資産佔比高達83%,即央行基本承擔了中國整體經濟貨幣錯配的風險。

  並不是所有第一都代表最好的,至少M 2供應量的全球第一就不是。過度依賴超發貨幣來維持經濟繁榮,就像頻繁使用“熱啟動”,可解一時之困卻損害了經濟肌體的健康,總有自食惡果的一日。央行的職能在於進行宏觀調控及維護金融安全與穩定,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職能,央行實應在經濟轉型中尊重貨幣發行理性,改變貨幣超發的取向。

熱詞:

  • 貨幣政策
  • 貨幣總量
  • 熱啟動
  • 貨幣供應
  • 貨幣供給
  • 通脹
  • 廣義貨幣
  • 央票
  • 國際貨幣
  • 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