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我們這代人是幸運的,我們親身經歷和見證了中國經濟創造的奇跡。中國的GDP經過30多年的狂奔之後,于2010年超過了日本。2011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份研究報告竟然宣佈,中國GDP超過美國進入僅僅5年的倒計時。
但在千姿百態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這代人也常常茫然若迷。我們在感受中國經濟整體迅崛起時,卻常有被迅猛發展拋棄之感,相對於國家和社會富裕階層,我們體驗著落伍于發展的切膚之痛。不過,當“民生問題”已連續幾年成為中國人大和政衆-(兩會)的熱點問題時,這説明為“民生”感到困惑的絕非你獨自一人。
發展了,怎麼“民生”居然成了問題?
舉世矚目的輝煌
中國經濟的輝煌是中國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崛起。現在這個地球上,無論是媒體,還是政要,即便是連自己總統姓氏都不關心的平民,幾乎沒有不知道中國的。媒體,無論出於善意還是敵意,都不能不把“中國”置於頭版去吸引民眾的眼球;行為詞典中只有“利害關係”的各國政要,決不會輕視與中國的交往;平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是離不開“中國製造”。同時,奧運的異彩,世博的燦爛,還有“天宮一號”的騰飛 - -通過現代通訊的傳輸,我們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展示了中國的輝煌。
中國發展的輝煌也表現在現今中國已成為繺-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上。1980年,中國GDP總量為3015億美元,佔當年全球GDP(約11萬億美元)的2.7%,是美國GDP(約2.8萬億美元)的10%。30年之後的2010年,中國GDP增長到6萬億美元,增長了20倍,佔全球GDP的10%,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僅比美國的15.4萬億美元落後9.4萬億美元。從GDP看,世界不得不面對與中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之正相關。30多年無人能及的增長讓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動力源,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從世界上其他地方吸收商品和資金 不少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其他主要資源生産國)因搭乘這列快車而實現了自身的繁榮。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的輝煌還閃耀在貿易上。201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2.98萬億美元,比1978年的200億美元提高了149倍,並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2010年世界貿易的10%左右,是由中國實現的。2010年,中國出口總額為1.58萬億美元,進口額達1.4萬億美元。僅進口額而言,相當於同年所有非洲國家(不算南非)GDP的1.4倍。如果平均2萬美元的出口可以創造一個就業崗位,2010年中國的進口為世界創造了7000萬個就業崗位,而就業對於謀求發展的貧困國家至關緊要。
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動力。那些關於中國的新聞日益成為唯利是圖、只拜金權的全球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推手。前些年,在諸如《華爾街日報》、彭博之類的極具國際盛譽的財經媒體的頭版讀到中國,那可能是數年難遇的奇跡,而現在要是沒有中國的新聞,卻是極度反常的。一個中國製造業景氣指數、一條中國人民銀行加息抗通脹的新聞,都可以引發日本股市、德國股市、美國股市,甚至巴西股市暴跌或暴漲。那些跨國公司股價受中國新聞影響而波動,就更是司空見慣的了。
讓世界艷羨的,還有中國幾億人迅速脫貧的事實。據世界銀行統計,在過去30多年裏,中國減少絕對貧困的成就極為顯著:“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裏所取得的成就不得不讓人嘆服。眾多指標都表明,該領域的進展十分顯著。從收入和消費的角度來衡量,貧困率均大幅度下降。”按照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從1981年到2010年,中國貧困人口的絕對數量從6.52億降至6000萬,近6億人擺脫了絕對貧困。這樣的成就,與基本無法完成聯合國千年脫貧目標的國際社會相比,絕對是奇跡。
中國的發展更讓中國在諸多領域,尤其是製造業,傲居“世界第一”,這包括中國鋼鐵産量、水泥産量、煤産量、紡織品産量、鞋産量、電視機産量、電冰箱産量、汽車産量。中國還是世界第一産磷國、造船國、農業生産國、漁業生産國、果蔬生産國。中國還擁有世界數量最多的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高樓的 - -我們喜歡“爭先恐後”,“第一”總會讓我們洋洋自得。
中國發展的奇跡還表現在其發展的堅韌性上。針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種種問題(諸如中國國家總理都承認的中國經濟運行不穩定、不平衡、不衆-調和不可持續的結構性問題),唱衰中國和中國崩潰論自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幾乎從未斷過。唱衰和崩潰論的理由包括不良貸款、投資引發的經濟過熱、通貨膨脹、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和全球債務危機等。但中國經濟“百毒不侵”、“刀槍不入”,即便是在2007~2008年這樣幾十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中,中國的GDP也能實現其8%的增長率。這讓唱衰者無顏面對絓-東父老。如今,新的“十二五”規劃列出了清晰的發展日程,要把增長重心轉移到促進國內消費方面,減少對低成本製造業的依賴,發展服務業並對生物科技等新興戰略産業進行大量投資,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擺在重要位置,從而實現國際平衡和自我的經濟結構轉型。
雖然經濟與政治實力不能恒等,但世界視美國為“唯一超級大國”緣由,離不開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經濟霸權。儘管美國軍隊擁有中國軍隊望塵莫及的全球性網絡與尖端技術,美國文化和科技創新也遙遙領先,但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有”,其影響力也與日俱增。不管是恭維或是捧殺,還是別有用心,“中美帝國”的創造的確反射出中國不可被忽視的崛起。因為中國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巴西新任總統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f)首次對外訪問便是來北京;雖然日本、韓國與澳大利亞都是美國的軍事盟友,但它們與中國在經濟與戰略利益上卻密不可分。前新加坡外交部長馬縗-碩(Kishore Mahbubani)不久前説了句俏皮話:亞洲人“知道1000年後中國仍然會在亞洲,但我們不知道,100年後美國是否還在這裡(亞洲)”。這是中國發展的又一個輝煌。不少西方媒體都認為,中國正走在取代美國和歐洲的路上,將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就像英國主宰了19世紀,美國主宰了20世紀一樣。那個因《大趨勢》名噪一時的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以高瞻遠矚、洞悉一切和敏銳感知未來的能力,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精闢的見解”,在《中國大趨勢》一書中,預言了中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壯景。
中國經濟的崛起,也讓“北京共識”、“中國模式”成為全球經濟學界的“熱題”。冠以“共識”和“模式”之類的桂冠,不單是對中國發展的認可與讚許,也是艷羨,更是要模倣和複製。遭受百年冷落和欺辱之後,一朝成為榜樣,總讓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在大國崛起的自豪中。
中國的輝煌也在13億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閃光。30多年前,我們生存靠“配給”:大米定量,肉油配額,連穿衣都限尺。而這比起1960年前後的缺衣少食、飽受饑餓威脅的日子已經是天壤之別。80年代中期,我曾利用暑假參與了安徽鳳陽一個村的村史資料收集。在村民們“字字血,聲聲淚”的描述中,我深刻體驗了饑餓的恐怖。一個在那場大饑荒中倖存的村民,為了讓我們調查組的年輕人“憶苦思甜”,專門給我們煮了頓他在“困難時期”的“大餐” 幾顆米粒和幾片菜葉熬成的清水。這些事,現在説起來也會讓人感到不可思議。要不是糧票、肉票等突然成為收藏者的新寵,食品配給一定是一段沒人回顧的往事。不再受饑餓威脅,這該是每個中國人對發展最直接的現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