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上市公司“不務正業”為哪般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4日 11: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來,有不少上市公司將委託貸款當做生財之道,而這些資金的重要來源是股民。上市公司用股民的錢做著超出股民投資預期的項目,既濫用了股民的信任,更是對投資者的不負責任

  從長期看,上市公司過度的金融投資必然導致主業投資的削弱,更會降低公司的品牌影響力

  在資金面緊張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將委託貸款當做生財之道的現象愈發明顯。數據顯示,到今年3月份,已有32家上市公司發放約61億元的委託貸款,同比激增2.21倍,佔到了去年全年委託貸款數額的43.57%。

  究竟有多大的利益,能夠驅動上市公司熱衷於發放貸款而“不務正業”?根據上市公司公告統計,2011年,滬深兩市約有70家上市公司發佈了120份發放委託貸款相關公告,累計貸款約140億元,以15%的中間利率計算,2011年委託貸款業務給上市公司增收了20億元。

  對上市公司來講,多了生財的門道,看起來不失為妙策。而且對一些主業發展萎靡的企業來説,委託貸款來錢快,利潤高,成為公司增厚業績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粉飾報表。

  但仔細琢磨,這些發放出去的錢是從哪來的呢?作為上市公司,無疑重要的資金來源就是股民。股民購持公司股票,也是出於該公司主業的品牌影響力和發展潛力。而用股民的錢卻做著超出股民投資預期的項目,既濫用了股民的信任,更是對投資者的不負責任。

  每個上市公司都有自己的主營業務,不能因為主業的投資回報率偏低,短期沒有委託發放貸款賺錢快,就將資源和業務重心撤離主業。畢竟長期來看,公司是依靠主營業務來打造核心競爭力,也是靠主業來産生資金吸引力,過度的金融投資必然導致對主業投資的削弱,更會降低公司的品牌影響力。

  從整體經濟發展來看,如果做實業的上市公司,都專注地去做投資理財和發放貸款,最終會使實體經濟的空心化。如果企業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放貸和套利上,而不一心一意做實業,實體産業的經營環境將會變得愈發睏難。而實體經濟又是社會財富積累的根本,是虛擬經濟之根。實體經濟發展根基不牢,虛擬經濟、社會財富最終也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再往深層次考慮,資本本身具有逐利性,上市公司紛紛棄主業轉向放貸,也反映出實體經濟發展運行成本太沉重,賺錢越來越難。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和“穩定器”的實體産業,不能只要求企業家心無旁騖,也要為其創造良好的政策、社會環境,讓其有信心繼續堅持發展實業。

  當然,板子也不應只落在上市公司身上。正是由於下游的旺盛需求,才催生了高利貸市場。一些非上市公司由於信用資源匱乏,從銀行貸不到錢,才願意接受上市公司的貸款。從這個角度看,改善實體産業的經營環境、為民間企業提供信用支持,才是治本之舉。(崔文苑)

熱詞:

  • 股民
  • 資金面
  • 實體經濟
  • 不務正業
  • 穩定器
  • 滬深
  • 投資者
  • 品牌影響力
  • 虛擬經濟
  • 發放貸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