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目前,各地信用社資金充裕,可以説農民貸款“不差錢”,但仍有部分農戶抱怨貸款難。筆者認為,這部分人難就難在自己的信用丟失上。
長期以來,在農村有少數農民,由於法制觀念淡薄,做人“誠實守信”的道德底線被扭曲,在貸款中出現了三大惡習。一是“騙”。有的隱瞞真相,編造個人信息資料,向信用社提供虛假情況或採用冒名頂替等手段,騙取貸款;二是“坑”。有的口是心非,辦貸時諾言多多,拿到貸款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當信貸人員找到他們時,便以外出打工或經商百般推諉。三是“賴”。有的貸款發展項目投資失敗,不從自身找原因想法去補救,反而擺出一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無賴架勢,使收貸陷入困境。
上述這部分人的不良行為,不僅毀了自己的名聲,更是丟了自己的信譽。試想,在經濟交往頻繁的今天,誰還敢與一個不講信用的人打交道。信用社是老百姓自己的銀行,發放的每一筆貸款都是來自千家萬戶老百姓的存款,保護好老百姓的血汗錢,是信用社的權利和責任,對信用差的貸戶從嚴把關或給予拒貸,是理所當然的,無可非議。
要解決貸款難,這部分人應當從自身找原因。認真反思一下這些年來的為人處事,聽聽自己在社會上有什麼樣的口碑,回顧一下自己在信貸上有多少不良記錄。只有認清自己,才能自我解套,走出信用危機的困境。
建立和諧社會需要誠實守信,現代人際關係更離不開誠實守信。信用是金,有了它,能讓人立足於不敗之地;丟了它,能使你寸步難行。願那些丟了信用的人,能痛定思痛,下決心在思想道德和信用修煉上著實下一番苦功,立志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只要有了信用,才能解決自身的貸款難。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原縣農村信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