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日前,中國證監會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指導意見》的出臺,標誌著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大幕再次開啟。
強化信息披露、完善定價約束、引入個人投資者參與報價、加強定價監管、推出存量發行和抑制炒新等是《指導意見》突出的六大焦點問題。特別是,“加大對不當行為的處罰力度”被單獨列出,這在新股發行制度前八次改革中是絕無僅有的,也凸顯出監管部門對於“不當行為”進行處罰的重視。
前幾年的IPO市場化改革所造成的新股普遍“三高”發行的惡果,早已招致市場的廣泛詬病。此次IPO新政實施後,能否真正抑制“三高”現象,能否使新股發行價格更趨合理,顯然是市場最為關注的,而時間將會給我們答案。
毋庸置疑,IPO新政的實施,在某些方面顯然還存在法律上的障礙,也需要修訂證券法、公司法進行配套。如為緩解股票供應不足問題,《指導意見》規定,在首次公開發行新股時,推動部分老股向網下投資者轉讓,增加新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數量。
推動老股轉讓,在增加股份流通量的情形下,一方面將有利於抑制詢價機構“人情報價”、“關係報價”或亂報高價的衝動,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抑制二級市場瘋狂炒新的行為。另外,讓老股提前流通,也將減少今後限售股解禁的數量,有利於緩解限售股巨量解禁後對相關個股造成的壓力。
但是,老股轉讓至少在目前還不可行。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公開發行股份前已發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因此,在公司法上述條款沒有修訂之前,即使是“持股期滿3年的股東”,同樣無法讓老股變成能夠流通的“新股”。
近幾年上市的新股出現業績變臉的現象不乏其例,在其背後,是包裝業績粉飾報表現象的盛行。因此,IPO新政欲淡化對擬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進而強化信息披露。雖然新政中對於發行人、保薦人等仲介機構都作出了不同的相應要求,並且將“加大對財務虛假披露行為的處罰力度”,相關公司的法人等相關人員以及仲介機構的相關人員等將一併受到處罰。但對於包裝粉飾公司特別是涉嫌造假欺詐上市的,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規,其違規成本顯然太低,也不足以産生震懾力。
證券法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發行人不符合發行條件,以欺騙手段騙取發行核準,已經發行證券的,處以非法所募資金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如此“輕描淡寫”的處罰與“隔靴搔癢”無異。股市之所以會出現“綠大地”,與處罰不到位密切相關。要強化發行人的信息披露,就應該修訂證券法,對於包裝粉飾、造假欺詐上市者,都應責令其立即退市,並賠償投資者的損失。
不僅如此,鋻於IPO新政中涉及新股的多個方面都要強化監管與處罰力度,筆者建議除了對證券法的“法律責任”的相關條款進行重新修訂,以嚴厲打擊違規行為之外,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者,中國證監會亦應該制訂更加完善與嚴厲的處罰措施,以提高整個市場的違規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