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合上昨天出版的一份財經類報紙,從事股權投資的鄭先生陷入了沉思。報紙上,一則“江西賽維大規模裁員,沒滿3年員工將全部裁掉”的新聞是他憂慮的來源儘管看上去光伏業的春寒料峭與從業金融的他並無太多關聯。
但實際上,去年開始,鄭先生所在的項目組便盯上了一家想在創業板上市的光伏企業。正處上市敏感期的這家企業能否順利過會,與PE的投資回報直接相關。眼看著市場風越吹越冷,他也開始擔心竹籃打水。
從地方政府的圈地狂歡,到産能泡沫破滅後的價格滑鐵盧,再到此起彼伏的破産裁員新聞,光伏産業從炙手可熱到如入冰窖,只用了一年時間,讓嗅覺靈敏的PE也措手不及。
巨頭“斷腕”
從去年年中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內,已經很少能聽到關於光伏産業的好消息了。所以在看到行業巨頭賽維LDK大規模裁員的新聞時,李鋒(化名)表示“有點麻木”。已經工作7年的他是江蘇一家多晶硅電池組件生産公司市場部的資深人士。
消息踩著這個時點傳來,他還是有些許意外。畢竟,春節過後,由於部分光伏庫存的消化和短期訂單需求的增加,光伏産品價格剛剛出現上揚;美國對華光伏産品“雙反”初裁也遠低於市場預期。
“現在看來市場還是悲觀的。 ”李鋒對記者説,雖然上述這些如今“罕見”的好消息曾讓業內得以一絲喘息,但想要力挽狂瀾卻是杯水車薪,“光伏價格的回暖有季節性因素,美國又不是出口的最主要市場,所以影響都有限。 ”
事實上,賽維LDK的忍痛“斷腕”説明大佬也不得不勒緊腰帶過日子。據悉,賽維LDK的大本營位於江西新餘,從事硅片、多晶硅及電池等産品的製造,公司在2010年6月時年産硅片已達2000兆瓦,該規模在當時為世界最大,是不折不扣的行業“領頭羊”,現下卻成一葉落而知秋的代表。
記者了解到,賽維此次裁員分為兩批。第一批裁員從4月8日開始,主要針對新餘總廠的硅片事業部。兩批裁員都將在本月15日前全部完成。公司4個切片廠房與3個鑄錠廠房悉數關閉,大部分員工被安排軍訓。
而行業巨頭不得不自斷其臂,並非賽維LDK一家。規模可與賽維叫板的保利協鑫位於揚州的硅片廠也將於25日開始裁員,具體裁員標準和人數不詳。去年11月,國內最大的光伏組件製造商無錫尚德電力也被曝出已準備1000萬美元的遣散費的消息。在美國上市的韓華新能源同樣因出貨量降低已給部分工人放假。
業績踩“地雷”
在掙扎了大半年之後仍只能裁員對抗,説明光伏産業的這個冬天比原先設想的更為漫長。事實上,太陽能概念股遞交的成績單已經驟然變臉。記者注意到,截止發稿,公佈年報的60家A股太陽能概念公司中,有26家業績同比出現下滑。如果剔除有重組預期的ST力陽,業績下滑幅度最大的天威保變凈利同比下滑多達89.68%。而凈利同比下滑超過40%的達到了13家之多。
業績難看,削減冗員也就在情理之中。以賽維LDK為例,2011年曾多次下調季度收入預期,日前更對之前財報預期進行修正,新預期的營業收入為4.4億美元-4.5億美元,而之前預期營收為4.4億美元-5.2億美元。公司趕在美東時間4月12日財報發佈前大規模裁員,耐人尋味。
拓日新能發佈2011業績快報則顯示,公司在2011年度虧損1.39億元。記者注意到,該公司在2010年的凈利尚為9627萬元,扭贏為虧的幅度煞是驚人。而相比三季報時曾預計2011年度虧損8000萬-9000萬元,實際虧損面積更是進一步擴大。
次新股愛康科技上市才半年多就預告虧損,在3月29日晚上公佈的年報中稱,預計2012年一季度凈利潤虧損3700萬元-4000萬元;去年11月25日上市的讚宇科技近日也預告,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60%-80%。
産業鏈上下游也是難保“完卵”。尚德電力去年凈虧損額高達10億美元。公開資料顯示,天龍光電2012年一季度業績預告稱公司的凈利潤為虧損1000萬-1500萬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3332萬元。
染指太陽能概念的上市公司亦如此。 2012年2月1日,太陽能概念股東山精密下調業績預期從“-10%-20%”至“-30%-0”,預告全年虧損。
破産“多米諾”
4月6日,中盛光電董事長親自站在臺前的一番澄清,令業內瘋傳其旗下硅片廠倒閉的消息偃旗息鼓。當時有不少業內人士慶倖:和歐、美市場頻頻涌現的破産相比,國內光伏産業還算能挺得過去。甚至有評論還頗帶著幾分驕傲:正因為國內企業的強勢分羹,國外歷史更悠久的光伏企業才難免破産命運!
但事實上,海外企業的“覆滅”對國內企業卻並非沒有負性影響。賽維此次裁員,就與德國光伏産業巨頭Q-Cells終止與賽維10年合約難逃瓜葛。 4月2日,在融資無門、得不到國家財政援助又無法和債權人達成妥協的情況下,Q-Cells向法院遞交了破産申請。雖然賽維從未在公開場合公佈過其對Q-Cells的供貨量,但在目前的整合期內,任何訂單流失的殺傷力都不可小窺。
另一方面,海外市場的凋敝根源在於“政策市”的急轉風向,而這也是命懸外需的國內企業不可承受之重。今年2月,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德國環境部正式公佈了新的光伏上網電價下調政策議案,補貼緊縮幅度較此前預期更大。
如2012年3月9日一次性下調20%-29%,5月起至2013年1月,每月下調0.15歐分,全年累計下調幅度便達到26%-35%。 10MW以上電站則不再享有上網電價補貼。更可能造致量價齊跌的是,上述議案極有可能引來意大利、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效倣。
而在新興的美國市場,業內預計,美國最終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疊加稅率將在20%—30%之間,而稅收將增加30%,逐漸走向微利的國內光伏將毫無利潤可言。
記者手記
光伏是該冷一冷
光伏消停了。這不僅是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和一則則風雲突變的傳聞。記者更直觀的感受是:以往主動和媒體交流的光伏企業,已有不短時間無暇炮製正面新聞點,各種交流轉為被動,甚至對媒體避之不及。
但就在業內都在為正當“盛年”的光伏突然折戟扼腕嘆息時,其實更該思考的是,過去出口那麼多光伏産品對中國到底有什麼好處?
如果從GDP和稅收角度看,這似乎是一道不證自明的偽命題,可如果算上隱性的環境成本呢?記者也徵詢過不少從業人士的意見,“多晶硅是産能材料”的説法佔據主流。在他們的邏輯裏,多晶硅平均每消耗一度電可以回收15-20度電,所以不能被定義為高耗能。
但這個看上去甜美的邏輯如果不是無知,便是蓄意裝傻了。雖然上遊多晶硅並不牽扯太多出口,但綠色能源的循環是通過完整産業鏈來傳遞的,而我國目前沒有完善並網發電,光伏組件90%都銷往海外。換言之,在上述邏輯裏,“耗電”是在國內,“回收電”卻絕大多數在國外。
這等於是消耗了國內的人力和環境成本,為他人做嫁衣。更何況,有統計顯示,目前中國7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只有20家企業進入工信部發佈的《多晶硅行業準入名單》。説明中國的多晶硅企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業能夠滿足能耗和環保達標的基本要求。
這樣出生便帶著 “原罪”的光伏産業,難道不該冷一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