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極端天氣為何成“常態”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1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丹拉舍夫搬到紐約後遭遇了一連串的“奇遇”:先是18年來最強的一次地震;還沒過一個星期,超強颶風“艾琳”接踵而至;剛喘了口氣就再遇罕見的大暴雪.。。不禁讓人質疑:“罕見”為何成了常態

  圖/GETTY

  極端天氣為何成“常態”

  近幾年媒體頭條中那些多到讓人麻木的“三十年一遇”“五十年未見”“百年不遇”,不禁讓人質疑:“罕見”為何成了常態

  文/ 孟超

  丹拉舍夫2011年8月搬到紐約後遭遇了一連串的“奇遇”:先是18年來最強的一次地震;還沒過一個星期,超強颶風“艾琳”接踵而至;剛喘了口氣,沒想到10月再遇罕見的大暴雪,導致交通癱瘓、航班延誤、街道上垃圾成山。拉舍夫是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的全球氣候專家,他在博客中的描述,顯然不是為了抱怨自己倒楣的決定。

  麻省理工學院2月14日發佈的一條消息,為拉舍夫的經歷找到了注腳:“在目前的氣候形勢下,百年一見的超級風暴潮降臨紐約市的幾率將提高到3年至20年一次。”

  躁動的壞天氣正在四處作惡,而人類既是被害者又是加害者。

  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

  從今年1月下旬起,日本北海道岩見澤市的大雪就一直下個不停。雖説岩見澤本來就是日本《暴雪特別對策法》指定的特大暴雪地區之一,但今年的大雪似乎猛烈得過分了,甚至超過了市政府的“對策”範圍。1月16日,由於除雪速度遠遠趕不上下雪量,不但交通陷入癱瘓,連除雪車也被困在半途動彈不得,只得採取人工作業。一名54歲的老工人説,“完全來不及除雪。幹了30年,頭一次遇到這樣的大雪。”當天,岩見澤的積雪深度就達到自1946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194厘米。在隨後的十幾天中,這個記錄還在不斷地被刷新。

  這樣超越常態的大暴雪,就是氣象學上所説的極端天氣事件。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當氣候要素(氣壓、氣溫、濕度等)的時、日、月、年值達到25年一遇,或者與相應的30年平均值之差超過標準差的兩倍時,就可以將此歸為極端天氣。簡而言之,極端天氣就是指嚴重偏離常態,並且接近或者超出已有天氣變化極值的天氣現象,在統計學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是一種小概率事件。但是近幾年報紙頭條中那些多到讓人麻木的“三十年一遇”“五十年未見”“百年不遇”,不禁讓人質疑:“極端“為何成了常態?

  極端天氣不等於異常天氣,比如夏季的暴雨,隨著雨量增加、時間增長,演變成大暴雨直至突破降雨量極限;冬季低溫大雪演變成極端嚴寒和暴雪。至於漢樂府裏猛女子熱烈的呼嚎:“冬雷震震夏雨雪”倘若真的出現,那樣的天氣就已經不是極端,而是“異端”了。

  在新的氣候形勢下,極端天氣正在失去“罕見”的頭銜。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的統計,2011年全美共經歷了14個由極端天氣導致的重大災害性事件,造成損失總數超過550億美元。撇去通脹的影響,這個數字超越了上世紀整個80年代所經歷的天氣災害經濟損失總和。而泰國、澳大利亞、哥倫比亞、斯裏蘭卡和柬埔寨等5個國家一年內因極端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也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值。

  2011年8月末,颶風“艾琳”掃過美國東海岸數個大城市,帶來巨大影響,其中紐約市因此強制疏散了37萬人,成為歷史之最。這也是近二十年來,紐約首次遭遇如此強烈的颶風襲擊。由於氣旋的風力和低氣壓引致海面升高,由此引發的風暴潮致使海水倒灌市內,華爾街被泡,淹水最深處超過兩米。

  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氣候研究聯合小組的研究對象正是這種由颶風引起的風暴潮。該報告的執筆人林寧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研究小組針對紐約地區的天氣情況,研究了風暴潮在4個氣候模型預測的現在和未來氣候環境中的強度概率,並考慮了氣候變化可能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結果顯示,風暴潮的危險性會在未來氣候下增強。

  該小組對5000個暴風在現有天氣數據組成的模型中進行推演發現,紐約地區百年一遇的潮災水位約為海面以上2米,五百年一遇的水位為3.12米。但如果在模型中加入氣候變化等因素,到本世紀末,百年一遇的災害將變為3年至2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災害將變為25年至140年一遇。

  2011年11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佈了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的決策者摘要,該摘要以《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為題,明確向世人表示:近幾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的極端天氣出現頻率正在升高,並首次披露極端天氣頻發的態勢與人類活動相關。IPCC特別報告聯合主席、斯坦福大學卡耐基科學研究所教授菲爾德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報告給出了十分可靠的證據,證明一些極端天氣的出現頻率正在增加,並有理由預期還會在未來繼續增多。

  氣候學家們擔心,極端天氣正在成為新的“常態”天氣。

  氣候變化不再“溫柔”

  雖然如此,IPCC還是謹慎表示,“解決某一極端天氣事件是否與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相關,還存在挑戰。”

  事實上,極端天氣只是眾多天氣情況中的一種,即使在氣候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也會出現。由於缺乏歷史數據,很難確定由於溫室效應引起的氣候變化對於某一種天氣在全球範圍內出現頻率和強度的影響。不過,現在有很多氣候學家正在通過模擬未來天氣情況,來研究本世紀末甚至更久以後氣候變化對極端天氣的影響。林寧目前所做的,正是這樣的工作。她相信,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會更強烈。

  在所有的自然災害中,颶風(也就是熱帶風暴)是最具致命性和破壞力的天氣現象之一。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研究員托馬斯克努森以IPCC制定的“中等排放”溫室氣體作為暖化基準,製作氣候變化模型推演全球範圍內熱帶風暴的變化頻率,結果顯示:拜人為的暖化效應所賜,到本世紀末全球範圍內熱帶氣旋威力將增強2%到11%,而到下個世紀,如果暖化得不到抑制,部分地區極端風暴的數量將會增加。上述結論也與IPCC2007年有關本世紀熱帶氣旋威力“可能會”增強,風速增快,雨量增加的結論吻合。

  但是也有氣象學家表示,頻發的龍卷風等極端事件與氣候變化的關係不大。專家分析美國在2011年4月到5月底連續爆發的嚴重龍卷風暴災害,只是由於當年春季該地區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於”龍卷風的形成。科羅拉多州極端氣候中心主任約書亞沃爾曼認為,如果氣候的長期變化會影響某種現象,那麼這種現象應該重復發生。但事實上,目前的觀測時間太短,還無法下結論。在IPCC的報告中也只針對乾旱、熱浪、暴雨、洪水等幾種天氣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預測。諸如暴雪、龍卷風等地域性較強的極端天氣事件,目前還沒有研究將它們的變化直接與人為的氣候變遷聯絡起來。

  此外,氣候模型預測就像天氣預報一樣,受到數據、計算方式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即使極端天氣惡化“很可能”是人為全球變暖造成的,在IPCC 的報告中,很可能的可信度也只有66%。但是報告也同時表示,幾乎可以肯定(99%的可能性)的是,氣候變化會導致更多的極端事件發生。考慮到極端天氣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並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氣候學家們已經將模擬未來長期天氣變化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方向。

  對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氣勢洶洶”的影響,美國《時代》週刊環境與能源專欄作家布萊恩華爾士説:“是該讓溫室效應‘退休’了,它讓氣候變化這個詞所隱含的深意看起來太‘溫柔’了!”

  雖然不是每一次極端天氣事件都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但對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來説,極端天氣的危害常常是致命的。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對於極端天氣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所有人都應該有所準備。IPCC的報告強調,各國政府都需要開始考慮應對措施。該報告的聯合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表示,雖然應對氣候變化要減緩和適應並重。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適應是更為優先而緊迫的問題。面對極端氣候事件,提升災害防禦和管理能力是採取適應行動的當務之急,是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第一道防線。 ★

熱詞:

  • 常態
  • 極端氣候事件
  • 極端天氣事件
  • 氣候變化
  • 天氣現象
  • IPCC
  • 艾琳
  • 天氣變化
  • 奇遇
  • 風暴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