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家統計局9日發佈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5%,非食品價格上漲1.8%。專家認為,受氣候和油價上漲等因素影響,3月份包括農産品在內的食品價格呈現“先揚後抑”趨勢,部分農産品陷入週期性波動,後期應警惕食品價格“輪漲現象”帶來的物價水平總體上漲。
3月份CPI數據顯然要超過市場預期,卻與公眾的切身消費體驗不謀而合,“10元錢買兩根大蔥”早已使許多市民再次感受到農副産品價格快速上漲的威力。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先是油價大漲,然後是蔬菜、糧食、食用油、奶粉等各種食品和消費品輪番漲價。3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5%,其中鮮菜價格甚至上漲了20.5%。可以想見,受累于類似的漲價原因,即將漲價或者準備漲價的肯定還有更多,人們不得不擔心今年的總體物價會否被不斷推高,去年就未能完成的穩定物價工作今年又將如何,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
一個必要的追問是,究竟是哪些因素助推了食品價格的輪番上漲?我們知道,對農産品來説,肯定不乏季節性的因素,以及遊資炒作的因素,對於蔬菜價格的異常變動,這兩方面的影響更大。但是,這些因素其實都不算可怕,比如季節因素是短暫的,比如遊資炒作可以根據《價格法》加大打擊力度,規範市場的價格監管;真正的問題在於,還有很多因素是市場根本控制不了而政府部門又不願控制的。歸結起來至少有三點:一是過高的稅費;二是高企的油價;三是暴利的路費。
因為流轉稅的稅收體制,中國商品中包含的稅收太高,已經是眾所週知的事實。流轉稅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容易被累積疊加重復徵收,而所有環節的稅費最後都必然轉嫁給消費者承擔。如果是對一些奢侈品或者非生活必需品徵收較高稅費,尚且可以理解;但如果對於包括食品在內的民眾生活必需品也徵收如此高昂的稅費,實在是沒有道理,而且與促進內需消費的政策導向相悖。針對涉及民生的必需品進行有區別的結構性減稅,這是控制物價水平過快上漲的當務之急。
還有,凡是物價高漲,就不能不提油價。雖然無論油價漲幅有多大,專家都會出面解釋稱影響很小,但現實的公眾生活體驗卻是,油價上漲所帶來的物價上漲不僅立竿見影,而且無處不在。雖然國家對於農業有油價補貼政策,卻不可能真正彌補所有的缺口。尤其是各種農業生産資料的跟隨上漲,以及運輸成本的必然上漲,都會反映到農業品的最終售價裏。而以農産品為原料的其他上遊食品,也只能隨之漲價。“每加侖4美元”這樣的美國油價警戒線,我們好像根本就沒有,油價漲多少都是“影響很小”,這是很危險的。
如果説油價控制不住飛漲的腳步,過路費則面臨著再怎麼清理整頓也降不下來的困局。目前,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有13家公佈了2011年年報,平均毛利率高達56.08%,而房地産行業平均毛利率為39.38%。最高的重慶路橋毛利率甚至達到了91.14%,而貴州茅臺2010年毛利率也不過90.95%。為期一年的收費公路專項清理行動將於5月底結束,暴利的高速公路卻似乎毫發未傷,境內運輸成本比境外運輸成本都貴,依舊是必須面對的事實。
其實,食品價格上漲的幕後推手從來都是非常清晰的,降低稅費、穩定油價、減少路費,始終是繞不開的痼疾;相比約談漲價企業,這些更是穩定物價的應有之義。(舒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