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繼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熊霸全球”之後,今年一季度A股再次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稱熊”。別説是風平浪靜的日、韓、新加坡股市,即使是籠罩在債務危機陰霾中的歐美股市,表現也比A股市場出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基本上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近十年亦如此。但股市十年“零漲幅”的事實説明,A股市場不僅不是宏觀經濟的晴雨錶,反而常常呈現出怪異的背離態勢。而且,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股指更是不斷創出新低,這與境外市場受到金融危機重挫後紛紛走出低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郭樹清履職中國證監會主席以來,一方面積極推進二次股改,內容涉及上市公司分紅、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與退市制度等,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各類長期資金入市,包括養老金、企業年金、公積金,甚至銀行理財資金也在其考慮之列。顯然,中國證監會的“引資”工作已開始取得成果。日前,QFII與RQFII投資額度再次擴容,意味著將有超過3650億元的資金馳援A股,這對當前疲弱的市場來説無疑是一大利好。事實上,A股4月前兩個交易日能連續飄紅,且上證指數重新站上2300點,與該消息的利好效應不無關係。
A股市場固然需要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需要更多長期資金加盟,但其頻頻“稱熊”,問題顯然不是出在資金上。在上一輪大牛市行情中,因為“財富效應”顯現,各路資金紛紛跑步進場,股指也創出了6124點的歷史高點。近幾年由於“財富效應”弱化,即使是股指不斷創出新低,整個市場的估值處於低位,也難以吸引資金。
歷經20餘年的發展,A股市場積弊已深。市場的錯誤定位、制度建設上的弊端與缺陷,是市場頻頻“越位”的根本原因。在當今的A股市場中,“三高”發行維護了發行人與券商的利益;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提取模式維護了基金的利益;會員制模式維護了滬深交易所的利益;創業板的推出維護了PE與VC的利益;眾多新股的發行與上市維護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仲介的利益;低成本甚至是無成本高位套現維護了股市權貴的利益;“僵屍”公司死不退市維護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唯獨處於最弱勢地位的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沒有得到切實的保護。
如果説上市公司是證券市場“基石”的話,那麼中小投資者堪稱市場的“脊梁”。中國資本市場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參與功不可沒,然而,中小投資者不應只是“被奉獻”的“脊梁”、受宰割的“脊梁”。一個連中小投資者利益都得不到保護的市場,註定是一個沒有活力的市場,是一個嚴重扭曲的市場。因此,A股市場近年來頻頻“稱熊”,其實並不意外,而是偶然中的必然。監管部門的引資或許可以激起市場的做多熱情,但絕對不可能長久。A股市場需要的是一場徹底的變革,只要將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保護置於首要地位,無需監管部門的推動,自然會吸引“鳳凰”來,A股頻頻“稱熊”的故事才不會重演。(湖北投資者 曹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