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走了這麼久還是一小步?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8日 13: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環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清潔生産不是新鮮事,但今年2月29日審議通過的《清潔生産促進法》修正案將於7月1日起生效;3月2日,工信部發佈了《工業清潔生産推行“十二五”規劃》;而此前,山東等省已相繼出臺相關工作規劃……在已立法近10年後,清潔生産工作的拓展深入面臨著各方迫切的需求,有望走出“起步”階段。

  “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是節能減排、污染防治持續推進的必然選擇”。各界在普遍認同清潔生産“前景”的同時,也對當前部門職責分工不明、企業責任不落實、政策機制有待健全等工作現狀表示擔憂,希望能在理順工作體系、建立動力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方面取得突破。

  過程控制顯現什麼優勢?

  清潔生産能持續推進節能減排,盡力對環境影響最小化

  “70年代末端治理,80年代循環經濟,90年代清潔生産,21世紀生態效益。”這是歐美發達國家上世紀污染防治的發展階段,而中國顯然要加快這一進程。在工信部的這份《規劃》中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發展在常規污染物問題尚未解決的同時,非常規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持久性有毒污染物、重金屬污染物等帶來的環境風險和壓力越來越突出。

  推行清潔生産,有助於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産生量,盡可能降低末端治理壓力,在促進各項環保約束性指標實現的同時,推動工業發展向集約、高效、低排放的綠色可持續生産方式轉變,統籌協調資源環境制約與工業化進程加快的矛盾。

  “源頭削減過程控制的思路是我國節能減排持續推進的現實選擇。”中國輕工業清潔生産中心工程師孫曉峰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在排放標準日趨嚴格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如果不進行清潔生産,實行過程控制,單靠末端治理根本無法穩定達標。其次從減排的持續性、有效性、經濟性角度來看,這種工程減排、末端治理的思路也已經不再適應需求。

  他此前就曾表示,從國家整個工業體系來看,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均是依靠大量末端治理設施的投入和運行、提高污染物去除量實現的,這種做法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近年來,我國化學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的産生量實際上還在明顯上升,而高昂的末端治理投資和運行費用也使國家和企業難以承受。

  以造紙行業為例,如果不採用連蒸連煮、分段氧化、污染物回收等先進工藝,企業目前難以穩定達標排放。而如果要控製造紙行業二惡英排放,靠末端治理無法去除,必須採用無氯漂白工藝。而如果在達標基礎上還要挖掘減排潛力,現有的濃度控制、末端深度處理思路就都不再適用,必須依靠總量控制,要從生産過程中減少污染物産生量和排水量。

  為什麼過程控制的思路要優於末端治理?孫曉峰舉了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鉛蓄電池企業普遍使用手工焊接,集氣效率低,鉛煙無組織排放量大;如果改用自動鑄焊機,首先鉛消耗量少;其次,鉛煙在密閉環境直接排入配套的環保設施處理。“在生産過程就減少了資源消耗,污染物的産生必然就少了,而且還使有限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管理。清潔生産思路下,污染防治不再僅僅依賴於末端治理設備是否正常運行,這樣治理和監管都能顯著減輕壓力。”

  他指出,過程控制、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清潔生産第一階段的要求,再進一步就是生態設計,在産品設計階段就避免或減少有毒有害物質使用,達到對環境影響最小化。而後者對中國企業而言也並不遙遠。“發達國家針對進口産品的環保節能要求越來越嚴格,國內企業必須從産品設計、供應鏈等方面跟上這一潮流。這些圍繞清潔生産的能力和水平屆時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孫曉峰説。

  10年為何還是長不大?

  很多優惠政策沒有兌現,應有系統政策體系及法律法規和監管,形成對企業的壓力動力機制

  “清潔生産促進法已頒布實施近10年,但從總體上説,清潔生産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企業普遍重末端治理,輕源頭預防,實施清潔生産審核的企業數量比例偏低,特別是清潔生産技術改造方案實施率不高,僅為44.3%。”《規劃》指出,清潔生産工作在資金支持、技術研發推廣、市場機制運用方面還存在突出問題。

  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組在2010年針對清潔生産實施情況調研後指出,財政專項資金分散在各個部門,沒有形成促進清潔生産的合力。法律要求建立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尚未建立,現有的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用於支持中小企業實施清潔生産的比例很少,成效不大。

  那麼,沒有資金支持是否是工作進展緩慢的根本原因?財政資金真是“僧多肉少”嗎?

  “最近有個食品企業做清潔生産審核和技術改造,政府希望給予財政補助,但企業卻不願意要。”從孫曉峰了解的情況,對財政資金性質的補貼,現在的情況是很多大企業不願要,小企業要不著。從2005年開始,北京地區最終申請獲得清潔生産財政資金的企業只有4家。

  他解釋説,對於大企業來説,財政資金是“好吃難消化”,一旦申請意味著後期大量的審計、評估工作,他們怕麻煩,更願意自己解決。而財政資金對中小項目特別是技術含量不高的改造,並沒有支持意願。

  與此同時,被政策層反復提及的針對清潔生産的稅收信貸優惠也一直沒有落實。對符合清潔生産要求的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的優惠政策,及節能、節水等稅收優惠政策沒有可操作性措施、尚未落實,技術改造、設備投資方面信貸支持也是空白。

  “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其推動企業污染預防的方式不是靠直接的資金支持,而是形成了系統的政策體系以及嚴格的環境法律法規、監管,形成對企業的壓力動力機制。”孫曉峰説。現在企業上馬節電設備積極性比較高,原因就在於隨著電價調整,能帶來電費的顯著節約。“以100萬投資進行變頻電機改造為例,一般兩三年都會回收成本,使用壽命可達10餘年。大家都‘識貨’,知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對企業是有利的。但對節水,不少企業就興趣不大,因為可以直接從江河取水,水費低廉,循環利用、節水改造的投資就不划算。”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工業企業清潔生産改造中,直接針對污染物産生量減少的技術改造,往往投入更大,但對企業産生的效益顯現還有賴於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進程,因而總體上工作進展緩慢。

  “推進清潔生産的關鍵是要形成倒逼機制,要讓企業真切地感受到資源環境硬約束帶來的壓力,他們會主動選擇更為經濟有效的污染防治路線。”孫曉峰表示,對清潔生産工作的推動,環境管理部門最好的方法就是完善監督監管,促使形成企業清潔生産發展的動力機制。

  大步前進要克服哪些阻礙?

  政出多門、無章可循是影響清潔生産推進的重要因素,明確職能、完善配套是當務之急

  “隨著清潔生産推行工作的深化,企業越來越不清楚這項工作(清潔生産)歸屬哪個部門管理了,而且現有相關工作交叉重復的問題也相當突出。”孫曉峰説,比如要在服務業推清潔生産,企業會説已經通過了綠色飯店、ISO14000認證,開展了節能審計等;在工業企業,清潔生産和環境管理方面現有的評價、認證工作也確實存在交叉、重復。記者曾經採訪了解到,功能相近的多種認證、管理體系就曾讓不少企業感覺疲於應付,甚至對清潔生産都産生抵觸心理。

  從今年7月1日起,《清潔生産促進法》修正案將開始生效。此次確定的執法主體是“國務院清潔生産綜合協調部門”,但並沒有明確成立協調委員會,在現有部門間也沒有明確分工職能。“如果執法主體不明確,清潔生産促進工作就很難落實。”全國政協委員謝克昌表示。

  事實上,從2003年《清潔生産促進法》頒布實施以來,這項工作“群龍無首、政出多門”的現象一直在延續。清潔生産在實際工作中部門職能和責任不清、分工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的貫徹實施。

  “清潔生産工作已經有一年多沒有出臺新的標準了。”孫曉峰告訴記者,從去年4月起,國家要求不能再以部委名義單獨發佈清潔生産標準或指標體系,但標準體系建設方案遲遲未能出臺。

  記者了解到,在清潔生産標準和評價體系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此前都分別發佈了清潔生産評價指標體系、清潔生産標準和清潔生産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而在農業、醫療、服務業、商貿流通等領域,清潔生産的標準或技術規範大多數都沒有制定。

  “沒有標準或是不知道執行哪個標準,極易造成企業無所適從;企業實施了清潔生産審核,到底有沒有效果,效果如何,還沒有統一的評價依據。”孫曉峰指出,這一現象正在等待“破局”。有地方層面已經開始了不同部門的職能分工,比如強制清潔生産審核工作歸環保部門,工信部門出臺其他行業的審核名單,兩方審核驗收可以互認。但在個別地區,可能情況較為複雜,企業甚至可能會面臨重復審核。

  圍繞《修正案》,業界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目前仍只局限于原則性的規定較多,而沒有相應的配套法規。對此,孫曉峰有些“心裏不平衡”: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已經有各種技術標準、導則,法律法規,機構管理、信息公開等都有章可循;環保上市核查工作也有很多配套規定。而清潔生産基本上除了一部法律,一個暫行辦法、其他配套體系建設還存在太多空白。

  “沒有規範的清潔生産配套管理體系,國家層面對評估驗收沒有統一管理,更多具體操作由各省規定,隨意性比較大。這也反映在目前清潔生産審核行業存在的地方壟斷、低價競爭、操作不規範等問題中。”孫曉峰説,有的省出臺規定,要求諮詢機構必須在當地註冊、當地納稅,才能開展諮詢服務。而目前諮詢機構的資質管理也並未設立實質性的門檻,只要有5名獲得相關認證的專業人員,機構就可以獲得資質,諮詢機構間借人、借認證證書的現象並不少見。

  “正規、嚴格的清潔生産審核評估工作包括報告和現場評估兩方面,一些地區還要對中高費方案實施情況進行評估,一家中型企業需耗時一個工作日甚至更長時間。但有的地區一天就可以完成2~4家企業的評估工作。我自己就去過不少企業,都説自己通過了清潔生産審核評估,但行內人一看就知道肯定沒有好好開展。”孫曉峰説。

  相關鏈結——

  根據《關於深入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産的通知》(環發〔2010〕54號),各地要將重有色金屬礦(含伴生礦)採選業、重有色金屬冶煉業、含鉛蓄電池業、皮革及其製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5個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防控行業,以及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電解鋁、造船7個産能過剩主要行業,作為實施清潔生産審核的重點。

  工信部日前發佈的《工業清潔生産推行“十二五”規劃》中指出,我國已建立冶金、化工、輕工、有色、機械等行業清潔生産中心及760多家清潔生産審核諮詢服務機構。累計6萬家工業企業負責人接受培訓,兩萬多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産審核,分別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23.4%和9%。

  中央財政設立了清潔生産專項資金,累計安排財政專項資金16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200億元,實施清潔生産技術改造項目5萬多項。據統計,通過實施清潔生産,2003~2010年累計削減二氧化硫産生量93.9萬噸、化學需氧量245.6萬噸、氨氮5.6萬噸,節能約5614萬噸標準煤。

  相關報道——

  實施清潔生産 減少鉻渣産生量

  鉻鹽行業將 全面清潔改造

  工信部、財政部日前印發的《鉻鹽行業清潔生産實施計劃》提出,2013年底前,全面淘汰有鈣焙燒落後生産工藝。在全行業推廣無鈣焙燒、鉀係亞熔鹽液相氧化法等成熟清潔生産技術;加快鉻鐵鹼溶氧化制鉻酸鈉等新一代清潔生産技術的産業化應用。

  據統計,我國約10%的工業産品與鉻鹽有關。鉻鹽的基礎産品是重鉻酸鈉,我國重鉻酸鈉生産主要採用有鈣焙燒工藝,生産過程中産生大量的含鉻廢渣(以下簡稱鉻渣),鉻渣中含有劇毒六價鉻及較強致癌特性的鉻酸鈣,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構成巨大威脅。

  國外鉻鹽生産已全部實現了無鈣焙燒,與有鈣焙燒工藝相比,鉻渣産生量減少60%以上,不但降低鉻渣中六價鉻的含量,還避免了鉻酸鈣産生,使得鉻渣處理難度和成本都大幅下降。

  近年來,雖然我國自主研發的無鈣焙燒、液相氧化法等清潔生産工藝技術已實現産業化,但推廣應用不夠。截至目前,在産的14家鉻鹽生産企業中僅有少數幾家採用清潔生産工藝,佔總産能20%左右,其餘産能仍使用落後的有鈣(含少鈣)焙燒工藝,導致我國鉻鹽行業鉻渣産生及堆存量增加,造成鉻污染事件時有發生。中國環境報綜合報道

熱詞:

  • 清潔生産審核
  • 無鈣焙燒
  • 焙燒工藝
  • 含鉻廢渣
  • 清潔生産評價
  • 熔鹽
  • 清潔生産水平
  • 鉻酸鈉
  • 液相氧化法
  • 節電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