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991年3月19日,本市舉行了第一次骨灰撒海活動,113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2011年撒海骨灰達到2259位,是1991年的近20倍。
21年來,申城海葬參與者數量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遞增。今年已有近10000名市民、2000位骨灰要求登記撒海,但有406位家屬、66位骨灰只能預約到明年上船。今天上午,記者從市殯葬協會清明發佈會獲悉:申城海葬面臨“無船可租”的尷尬。
21年節地3.5萬平方米
21年來,本市共組織海葬活動188次,接待參加海葬活動的市民17886戶約86145人次;撒海骨灰23455位。按現行墓穴銷售面積計算,21年來海葬活動節約了凈土地3.5萬平方米。
21年來,海葬的社會接受度逐年提升,“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選擇小型化的單獨包船撒海的方式,去年單獨包船撒海達到10次之多。”市殯葬協會會長王宏階説,無錫、常州、嘉善等地市民也加入了本市的海葬隊伍。
海葬運能日益萎縮
近年來,申城公共交通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便捷的道路交通逐步取代公共輪渡,客運輪渡行業規模大幅萎縮。長期與飛思海葬服務部保持著合作關係的吳淞客運輪船公司經營困難——原先可供海葬運行的800人容量大客輪,“瘦身”為270人的車客渡船;另外還有兩條可供備用的快艇,但因運載量小,抗風能力差,不適宜大規模集體海葬運行。如此狀態,難以有效保障每年增長的骨灰海葬用船班次。
一邊是不斷增長的海葬需求,一邊是日益萎縮的運能;要解決運能難題,山東青島去年開始已啟用遊艇實施海葬活動,申城可否借鑒這一做法?
政府補貼破解海葬難題
與“運能危機”相關的是海葬服務機構的“生存危機”。1999年,上海飛思海葬服務部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後成立,專門負責全市骨灰撒海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同時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自負盈虧。多年來,為了鼓勵市民參與海葬,本市限定了對參與海葬市民的收費,每人限收150元成本費。從2000年起,由市殯葬管理處和市殯葬服務中心對每份海葬骨灰補貼75元營運費用。“這一收費標準迄今未變,補貼也未增加,可是租船和泊車等運營成本分別上漲了300%和150%。由於通脹因素,各種人工成本等也大幅飆升。”王宏階説,2009年起海葬服務部已負債運營。
“海葬服務原本具有公益性,市民選擇海葬可以象徵性地收取一些交通成本,其中的運營費用應該由政府承擔;同時,為了鼓勵市民更多地參與海葬,對實行多年的參與海葬市民家庭實行每位骨灰400元的補貼也應大幅提高。”王宏階説,目前本市有關部門正在研究提高海葬運營費用的補貼以及大幅提高海葬家庭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