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投資者報》記者 范雲兵
“不想再提起這件事”,山東省菏澤市的張兵(化名)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兩年前,張兵的哥哥駕駛現代伊蘭特發生車禍,當場死亡,現在懷疑是由於安全氣囊沒有打開。
從本月起,韓國現代起亞汽車集團在美國召回14.5萬輛起亞遠艦和RONDO,原因是氣囊系統存在缺陷。
因為安全氣囊隱患,現代起亞汽車已經在國外多次召回。而近兩年在國內也有多起因為現代汽車在撞擊時安全氣囊沒有正常打開,而發生嚴重後果的車禍。
此次召回的遠艦為2006年~2008年生産,同期中國也曾産銷遠艦,但《投資者報》記者致電東風悅達起亞客服熱線,客服人員表示暫時沒有收到召回通知。
北京現代客服人員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未接到相關投訴,並表示北京現代汽車與美國現代汽車不是同一工廠生産,不存在安全氣囊隱患問題。當《投資者報》記者詢問美國現代與北京現代所使用的安全氣囊是否為同一規格、同一産品時,客服人員表示,該問題需要相關技術人員解答,稍後會給記者回復。但截至記者截稿,並未收到相關回復。
而巧合的是,就在現代起亞集團宣佈召回的前幾天,北京現代在官方網站發佈了這樣一條新聞:第八代索納塔在C-NCAP 2011年度第四批車型碰撞測試中力壓雅閣、CR-V等暢銷車型,以50.7分的最高分榮膺五星+安全評價,而50.7分的成績創下了C-NCAP碰撞測試開辦以來的最高紀錄。
據《投資者報》記者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2011年現代汽車集團因安全氣囊和氣囊傳感器缺陷問題在美國已實施了四次召回,涉及50萬輛汽車,主要産品包括伊蘭特、索蘭托等。
氣囊安全事故頻發
山東省菏澤市的張兵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家人已經接受哥哥車禍去世的現實,不想多説。但他還是向記者大概描述了哥哥發生車禍時的情況。
兩年前,張兵的哥哥駕駛現代伊蘭特發生車禍,當場死亡。因為當時忙於哥哥的後事,並沒有想到汽車的質量問題。後來經人提醒“車禍時車輛安全氣囊沒有打開”,張兵才意識到,正是由於安全氣囊沒有打開,才造成了車毀人亡。於是,張兵一家多次找到4S店協商,而4S店表示“汽車相撞時的角度不對,所以安全氣囊沒有打開”。
張兵表示,已經車毀人亡了,還要怎樣安全氣囊才能打開?兩年來,張兵的家人跑了多家4S店,但仍舊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覆。“不想再提了,提起來很難過。”張兵説。
黑龍江齊齊哈爾孫先生的朋友也講述了孫先生的遭遇。大概兩個月前,孫先生駕駛剛剛買了40天的現代悅動,在撞到路旁大樹後,他從前窗衝出,造成腿部骨折。孫先生認為是安全氣囊沒有打開,才造成了這種後果,而4S店認為汽車質量不存在問題。孫先生在給《投資者報》記者的回復短信中稱:“車輛有問題又能怎樣,他們總會有各種理由諸多推辭,能和他們爭辯出什麼呢?我認了。”
而中央電視臺、《華夏時報》等媒體也多次報道現代汽車因為在撞擊時安全氣囊不能打開,造成嚴重後果。但廠家給出的説法基本上都是,“撞擊的力度不夠或者撞擊的角度不對”。
《投資者報》記者致電北京現代服務熱線,客服人員表示,目前尚未接到因安全氣囊在撞擊時不能打開而造成人員傷亡的投訴記錄。
而媒體報道的案例與記者採訪的兩個當事人相似,在經過漫長的維權路之後,都不了了之。
本月開始現代起亞汽車集團在美國召回起亞遠艦和RONDO,其召回説明書顯示,這些車輛駕駛員席氣囊系統(SRS)螺旋電纜總成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發生損壞。如果螺旋電纜總成損壞,駕駛員席氣囊電路將出現高電阻的情況,可能導致駕駛員席氣囊不能膨開,進而不能有效保護駕駛員的安全,增大了人員受傷的風險。
《投資者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汽車安全氣囊缺乏統一標準,造成了消費者的維權難。
2006年4月,國家出臺了3項涉及安全氣囊零部件的推薦性國家標準,但它僅規定了單獨某一零部件的試驗方法,屬於裝配前的試驗標準,而不是整個安全氣囊集成系統的評價標準,它並不能作為判定氣囊製造質量是否合格、氣囊與具體車型是否相匹配的依據,更不能作為判定事故發生後安全氣囊是否應該打開的依據,而美國、歐洲、日本卻早已有相應的立法。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正是因為缺乏安全氣囊的國家標準,才導致産品質量得不到保證,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難以得到法律保護,汽車生産企業也希望儘快出臺安全氣囊國家標準。
一位投訴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沒有權威的機構能夠檢測現代汽車的安全氣囊合格與否,而現代汽車出示的檢測報告是其按照自身標準的自我檢測,怎麼能不合格?
難以同步的召回
現代起亞今年3月起在美國召回14.5萬輛汽車,包括在2005年9月29日至2008年1月29日期間生産的2006~2008款遠艦,以及2006年9月13日至2008年3月21日期間生産的2007~2008款RONDO。
同期生産的遠艦曾經在中國上市,雖然它並不是一個成功的車型,在銷售的最高峰,單月銷量也只在千余輛徘徊,但為何美國召回,而在中國沒有動靜?
其實,現代起亞汽車集團已經不是第一次因為安全氣囊問題實施召回。《投資者報》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現代起亞汽車集團2011年在中美兩國共召回12次,涉及車輛73.6萬輛。其中,因為安全氣囊問題召回四批次50萬輛,涉及伊蘭特、索蘭托、聖達菲、維拉克斯等在中國銷售車型。2011年,現代起亞在中國召回三批次8萬輛車,其中90%左右是因為使用了錦湖問題輪胎,並未因安全氣囊缺陷召回。
按照國際慣例,除去必要的本土化生産的零部件之外,跨國車企的關鍵零部件生産質量、製作工藝都應該有統一的標準,即便是安全氣囊不在同一個地區生産,其質量標準應該在統一標注控制範圍之內。
對此,《投資者報》記者致電現代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現代中國)總部,但現代中國以記者不能説出具體聯絡人為由,拒絕了記者的採訪。
汽車專家王萬順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一般來説,新車型上市能夠實現全球同步,質量問題的召回也能實現全球同步。現在中國市場産品並沒有確定存在跟美國産品一樣的問題,但是關於現代汽車撞擊時安全氣囊不能打開的事例已經不少,顯然已經不是個案。安全氣囊關乎到消費者的生命,為了避免波及更多的消費者,現代汽車應該考慮在中國實行召回維修。
其實,跨國車企對中國消費者的“區別對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去年1月,豐田汽車因燃油泄漏等缺陷,在全球範圍內召回近170萬輛汽車,但召回卻不涉及中國市場,引起廣泛爭議;去年2月,因油門踏板等缺陷,豐田又在全球召回239萬輛車,同樣不涉及中國市場。在中國質檢總局的“干預”下,豐田中國2月25日向質檢總局“補交”召回報告。
汽車專家周麗君認為,跨國車企召回時的區別對待,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政府作為不夠。汽車産品出現質量問題時,政府想到的首先不是如何維護消費者的利益,而是首先為企業的利益考慮。其次是因為中國汽車召回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家用汽車産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至今尚未出臺,消費者維權難有法律可依。
在此大背景下,並不難理解跨國車企對於中國市場的“區別對待”。不過,王萬順認為,中國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和理念都在成熟,召回能夠説明企業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而這種“區別對待”的行為,只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
“現代速度”的隱憂
現代起亞汽車集團近幾年的增長速度有目共睹,其在2010年實現銷售570萬輛,成功超越美國福特,成為世界銷量排名第四的汽車生産企業。2011年現代起亞汽車集團銷售660萬輛整車,同比增長15.7%,在跨國十大車企中的增長率排名第一。同時,亞洲第一大汽車生産企業豐田2011年的銷量為858萬輛,兩者的差距縮減至198萬輛,2010年兩者的差距是272萬輛。
而作為其全球最重要的市場,2011年現代集團在中國的銷量達到近117萬輛,其中現代品牌74萬輛、起亞品牌43萬輛,成為現代起亞集團最大的海外市場。而與2008年43.65萬(現代品牌29.45萬,起亞14.2萬)的銷量相比,三年增長了2.7倍。
可以説,得中國者得天下,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潛力巨大而增長迅速的市場,韓國現代集團的瓶頸正在凸顯。首當其衝的就是質量隱憂,雖然北京現代一直在標榜自己的可靠質量,但屢屢見諸報端的因安全氣囊不能打開造成的嚴重交通事故,足以説明現代汽車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遇到了質量問題。
王萬順分析,現代汽車的在中國還遇到了品牌向上的瓶頸問題。在中國,北京現代的定位很有針對性,即品牌形象在德係、美係、日係之後,在自主品牌之上,價格同樣在這樣一個空間。
汽車分析師周麗君同樣認為,現代汽車在中國暢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般的品質,相對較低的價格,能夠滿足中國消費者的訴求”。
雖然這樣一個競爭策略迅速擴張了銷量,但後果是品牌形象無法提高到一定檔次,其暢銷車型多為A級車。現代B級車禦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款車在北美市場表現不俗,年銷量高達15萬輛,但是在國內月均不到1500輛。東風悅達起亞同樣如此,2004年推出的遠艦卻仍因種種原因失意而歸。遠艦的失敗不僅讓東風悅達起亞損失了利潤,更失去了一次在華提升品牌形象的機會。
而中高端車銷量的不盡如人意,致使現代起亞汽車的議價能力不強,利潤不高。根據福布斯發佈的《2011年全球2000強及其利潤率》中,韓國現代汽車的利潤率為3.31%,遠遠低於大眾5.41%、福特5.12%、通用4.57%的水平,甚至低於比亞迪、一汽轎車等自主品牌企業。
隨著德係、日係品牌的産品線和價格的下探,韓國汽車的性價比優勢在降低。而同時,自主品牌近兩年向上發力,現代汽車的技術優勢又並不明顯。現代汽車的生存空間在兩方的擠壓下,進一步縮小。
因此,現代起亞集團將B級車的研發作為當前工作的重點。從效果來看,悅達品牌旗下的K5在上市以來依舊不溫不火,現代汽車的第八代索納塔目前月銷量連續過萬,成功突圍B級車。不過,索八在價格上仍舊低於其他品牌B級車,很難説真正在B級車領域取得進展。
周麗君認為,現代汽車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中國已經顯現:不能與美國奉行同樣的質量政策,從此次召回事件就能明顯的看出對於兩國消費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