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王微贏了:聰明的創業者選擇了退出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15: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王微“贏了”

  當美國的版權商抱團對抗新媒體衝擊的時候,中國兩家最大的視頻網站居然抱在一起了。中國市場意外成為舊內容經營者的避風港。聰明的創業者選擇了退出。

  文|CBN記者 駱軼航

  在一個成熟的互聯網市場,理論上應該至少有一家YouTube,一家Hulu和一家Netflix。它們分別代表了人們對視頻內容不同層次的需求:你能與多少人共享視頻內容,能免費獲得多少原本需要付費才能收看的內容製作商的産品,如何花更多的錢點播更多隨時收看的網絡視頻節目—無論在電腦、iPad還是60英寸屏幕的LED智慧電視上。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我們看到了YouTube、Hulu和Netflix這三個上不去的網站的翻版:那幾家最初倡導以自由分享視頻為己任的視頻網站公司—優酷、土豆和酷6,現在都號稱是YouTube、Hulu和Netflix的合體。它們的命運在過去一年多戲劇性扭轉:以不同形式先後負虧上市,接著,一個隨著創始人出局和裁員被邊緣化,另外兩家實現了合併—在令人絕望的漫長博弈和法律糾紛面前,誰也沒有贏。

  所有參與遊戲並執意堅持到底的玩家都是輸家,這是中國視頻行業最真實的現狀。除了以上三個在輿論漩渦中心的公司,包括背景強大的奇藝和樂視,以及被邊緣化的56和六間房等,只要你堅持玩下去,就都不例外。

  角逐的獲勝者恰恰是在美國和全世界大多數地區這場“新媒體”變革中最失意的角色—電視製作商、內容發行商和電視臺,它們代表著傳播權威,對掌握影音內容的渠道有著莫名的優越感。但在幾年前用版權制衡YouTube這樣的新媒體失利後,它們開始用犧牲一部分高利潤試圖換取更大流量的合作與新媒體和解:幾大電視電影製作公司成了Hulu的投資商,提供版權讓它通過免費發行廣告賺錢,或者讓人們在Netflix上用更便宜的價格看到更多的內容。版權是它們最後的稻草,但正變得越來越廉價。

  如果你想知道在中國這個規則是如何被無情嘲弄和顛覆的,就看看過去幾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內容商和版權商剛一齣手,就被紛紛鑽出頭來的視頻網站抬價競購版權給砸暈了,它們在買版權這事上的熱情比電視臺都高,原本最該恐慌和擔心利益受損的內容商和版權商不僅保護了自己的利益,還多了個利潤來源。從2009年開始,中國視頻行業就沒再有過真正的YouTube模式,而Netflix模式也只是視頻網站們給投資者畫的餅—它們只有變了味的Hulu模式:把正版當成壁壘,把價格當成門檻,把版權內容源當戰場,把侵權訴訟當互相挾持的手段,花10倍增長的價格買下相同多的內容,再因為訴訟壓力不得不提供給用戶更少的選擇。

  這成了與電子商務不相上下的低投資回報率陷阱:除了版權,服務器和帶寬也是視頻公司一輪輪融資和吸金的黑洞—這可能是世界上技術含量最低的服務器和帶寬消費方式了。

  關於視頻公司的技術、服務器和帶寬,可以看看Hulu和Netflix們都用它們做了些什麼:它們現在都是算法驅動的架構—Hulu的熱圖(the heat map)功能能自動標記出用戶在一段節目中最喜歡和重復觀看的片段,並把它推薦給其它用戶,長期將視頻內容與用戶行為的累積疊加在一起,利用算法自動向用戶推薦內容。Netflix甚至開放自己的用戶電影評級歷史數據,邀請外部團隊參加算法競賽,為Netflix的內容推薦服務提供更精確的用戶模型和決策預測算法,以推薦最精準的視頻內容給每一個單一的消費者;這套算法現在因為與Facebook的嵌入添加了社交分享元素而變得更精確和複雜。此外,智慧電視的屏幕也提供了更多可能。

  其實在剛剛發生的交易面前,説這些都是多餘。它們既沒有在智慧電視屏幕直接創新的機會,也不會輕易投入算法研發。視頻網站在中國,只是一場圍繞著版權的好勇鬥狠的遊戲,無關技術,甚至無關市場。

  所以,當你看到美國的版權商和製作商開始陸續抱團對抗新媒體衝擊的時候,中國兩家最大的視頻網站居然抱在一起了—它們反而要對抗製作商和版權商的貪得無厭的胃口。讓中國市場去拯救這些來自全世界的失意的舊內容經營者吧。當遊戲規則被180度地扭曲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最聰明的選擇是在有人接盤的時候徹底退出。

  從這個角度看,王微是最聰明的,他贏了。

熱詞:

  • Facebook
  • 用戶模型
  • Netflix
  • 版權
  • 新媒體
  • Hulu
  • 創業者
  • 視頻網站
  • YouTube
  • 視頻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