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半月談內部版》刊發文章:《落實“一號文件”:基層呼喚新型農民》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 最新一期《半月談內部版》刊發記者晏國政、李鵬的報道,對當前農村緊缺新型農民、職業農民的情況進行了調查。
文章首先講述了發生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和河南省安陽市滑縣兩個村莊裏的故事。一些基層幹部表示,大量農村實用人才,在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記者在山西、河南兩省採訪了解到,“十一五”期間,各地依託“陽光工程”等國家項目,大規模開展了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目的的培訓。然而,進入新時期,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主要目的的培訓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求。
文章援引山西省農業廳科教處處長裴峰的話説,一方面,在過去幾年中,大量的高素質農村勞動力通過轉移培訓,轉移到城市就業;另一方面,大量的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留在農村務農。於是造成在廣大農村願意從事農業生産的高素質農民越來越少,將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河南省農業部門的調查也表明,從務農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從業狀況和培訓情況看,務農勞動力越來越清晰地表現為“五多五少”:即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女性勞動力多,男性勞動力少;年齡大的多,青壯年少;兼業農民多,專業農民少;未受過系統培訓的多,受過系統培訓的少。
記者在基層調研發現,由於大量高素質勞動力的出走,一些地方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先進農業科技推廣失去了對象,農業生産特別是單産水平長期徘徊不前,農村公益事業無從開展。
河南省農業廳相關專家表示,這種狀況不改變,就難以適應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總體要求,難以適應全社會對於農産品數量增加、質量提高、檔次提升、結構改善、安全放心的客觀要求,也難以適應農民自身創業興業、增收致富的現實要求。
文章認為,要改變上述狀況,保障農業、農村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當前必須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為契機,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業生産中的帶動作用,同時也要大規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文章最後説,對農村實用人才以及職業農民的培訓與使用,需要創新機制,更需要政策支撐。第一,要完全明確其公益性定位,確保財政支撐的持續性,特別是對一些農村職業教育機構,要進行大力扶持;第二,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實用人才的管理和激勵;第三,要健全機制,暢通農村實用人才在獲取學歷、技能鑒定、職稱評定等方面的渠道,加強對參訓農民的後續指導和跟蹤服務,積極支持農民創業興業;第四,要進一步創新培訓模式和機制,整合培訓資源和資金,根據農民實際需要,因地制宜地引導和扶持教育教學培訓機構開展“送教下鄉”、開辦“田間學校”,爭取把課堂辦在田間地頭、豬圈羊舍,突出培訓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