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陳寧遠:銀行業利潤與價格壟斷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3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陳寧遠

  兩會期間,關於中國銀行業高企的利潤引起了很大爭論,有多名銀行家不承認銀行業暴利來自金融壟斷、來自利率的非市場化因素。最為典型的辯護是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做出的,他認為中國銀行業利潤沒有和工業企業背離,而且銀行利潤來自規模擴張,而不是價格提高。他引用國際視野裏存貸款利差的數據比較(但只選擇了2010一年),國際上前十大銀行平均利差2.31,中國略高,為2.46。而與金磚四國來比,中國是金磚四國中最低的。

  但這不免有點粗略,因為國際上前十大銀行究竟是怎麼排出來的,都是哪些銀行,他並無明確。假如是按照市值排名的話,總部設在北京的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2010年和2011年皆名列前十;要是按照盈利算的話,這四家也名列前十。這些前提不清楚,前十大銀行的平均利差是不好計算的(因為包括不少中國的銀行),但即便如此不清楚,存貸款利差也是中國的高,要高0.15個百分點。

  更何況,市場利差千變萬化,利差的計算不能只比較某個年度的。要平均計算,至少要計算一個十年週期,才能説明白某一個市場的利息水平總體是高是低。而按照天則經濟研究所的計算,世界上大部分市場經濟國家存貸款的利差長期在1.5%~2%,而中國國有銀行存貸款利差卻長期保持在3%,差不多是國際平均利差的一倍左右。

  但筆者以為,問題還不在於存貸款利差的多少,問題在於市場經濟國家的存貸款利差的形成,不是靠該國央行管制,而是金融市場自發形成的。儘管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利率形成的基礎可以説都是管制的結果,是由一個國家的央行制定出基準利率才形成市場利率的。但幾乎沒有利率市場化的國家會規定存貸款利差的大小。

  其實所謂利率市場化,從本質上即是貨幣政策的價格化管理手段。從最為宏觀的角度説,完全利率市場化是不存在的,因為全球尚未有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不是國家壟斷的。問題是在國家壟斷鑄幣權無法取消的情況下,貨幣的價格市場程度取決於基準利率是如何制定的。

  何為基準利率呢?説起來也簡單,一般都以中央銀行的再貼現利率為準,但也有以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準的(比如英國)。基準利率在全球市場的基本模式有兩種,一是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二是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它們之間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由市場資金交易出來的利率曲線決定的。

  比如我國基準利率制度是模倣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的,基準利率是按照債券市場的利率來修正和制定的。但這在美國可行,在中國卻比較難。因為美國的債券市場尤其是國債市場,是一個對內對外都開放的國際化市場,其投資人不僅有美國本土的各種機構,也有像中國外匯儲備這樣的投資,因此其利率曲線市場價格結構不僅面對了多層次的資金需求,資金價格交易也富含了匯率變化的因素。

  但中國債券的利率曲線卻相對單調,因為中國的國債95%交易是發生在一個封閉的、叫銀行間市場裏的。這個市場和匯率沒有市場交易,只有外管局一個結匯的出口。這個市場的資金變量也只在會員之間發生。雖然有2000多家會員,會員的成分也相對複雜,有外資、銀行、券商,但總體來説國有商業銀行佔了絕對大頭,僅工行在銀行間市場的交易就超過25%。

  即使這些交易或多或少也反映利率市場化的水平,但價格壟斷的嫌疑是難免的。而考慮到中國最大型的國有商業銀行的控股股東其實都是財政部,即使它沒有統一部署的行為來主動控制銀行間的收益率,但就利率的曲線來説,銀行間市場所反映的數據恐怕也是極為單調的和不夠豐富的。而從財政部作為國債的唯一發行主體,它是有控制國債發行成本的直接需要的,而發行利率是其最大的成本,從這個角度説中國銀行間市場的利率真實性常常也是很可疑的,即使央行以此市場的利率來決定的基準利率,其價格偏差也是可想而知,是要看財政部臉色並受到財政部約束的——這怎麼説都離利率市場化相當遙遠。

  (作者係資深市場觀察人士)

熱詞:

  • 利差
  • 基準利率
  • 銀行業
  • 存貸款
  • 價格壟斷
  • 銀行間市場
  • 利率市場化
  • 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 央行
  • 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