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蓋伊 福克斯面具已成為“匿名者”組織的標誌
2010年末,發起“阿桑奇復仇行動”,攻擊貝寶、萬事達、維薩和瑞士郵政銀行等網站;
2011年初,借助網絡,為席捲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社會動蕩推波助瀾;
2011年8月,被指使用“超級工廠病毒”攻擊伊朗的鈾濃縮設施;
2011年10月,聲援華爾街佔領者,攻擊紐約交易所;
2012年1月19日,黑掉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和司法部的網站,以此報復美國政府關閉文件上傳網站“宏載”(MegaUpload)並逮捕其創始人;2月10日,搞癱中情局網站,並向亞拉巴馬州州政府網站發起攻擊。
這一系列攪動世界的事件,都與一個神秘的黑客組織相連,它就是“匿名者”。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的日益普及,網絡黑客這一群體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其中有一個被稱為“匿名者”(Anonymous)的黑客團體近年來愈發引人關注,在國際政治活動中逐步成為讓各國政府提防的“狠角色”。從臉譜網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站,幾乎沒有什麼他們不敢攻擊。
那麼“匿名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組織?它是怎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近日刊載長篇文章,披露了這個神秘黑客組織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阿拉伯之春”中推波助瀾
在2011年初席捲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社會動蕩中,“匿名者”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不可小覷,其巨大的威力甚至讓各國政府震驚。
2010年12月初,當世界各地的用戶試圖訪問貝寶(PayPal)、萬事達(MasterCard)、維薩(Visa)、瑞士郵政銀行(PostFinance)等金融網站和支付平臺時卻發現,這些網站統統癱瘓了——它們遭到了“匿名者”黑客組織的攻擊,原因是該組織不滿這些機構凍結“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的戶頭或是阻止支持者向阿桑奇捐款。這起攻擊事件,讓世界記住了“匿名者”這個名字。
在此之前,幾乎沒人聽説過它,也沒人會去注意它。這個由一個普通網絡論壇發展而成的黑客組織,在最初的很長時間,只是搞一些惡作劇。後來他們開始和一個名為“山達基教會”的美國宗教團體死磕,其間做出的瘋狂舉動偶爾會被主流媒體關注一下。
顯然,“匿名者”試圖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在2010年底搞出上述“阿桑奇復仇行動”後,這些黑客們嘗到了出名的甜頭。此後,他們一次比一次膽大。在2011年初席捲北非和中東的“阿拉伯之春”社會動蕩中,“匿名者”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不可小覷,其巨大的威力甚至讓各國政府震驚。
在埃及,“匿名者”曾與另一個國際黑客國際組織Telecomix聯手,幫助反政府者相互串聯。2011年1月25日,穆巴拉克政府下令切斷埃及的互聯網、手機和短信服務,但“匿名者”沒用什麼高科技就找到了對策,他們使用調製解調器撥號上網的方式來使埃及民眾保持通信聯絡,並盡其所能找到大量的傳真機向外界傳遞信息。對於利比亞、突尼斯等國政府採取的網絡管控措施,“匿名者”也通過攻擊政府網站等措施予以還擊。當分析人士回頭再看“阿拉伯之春”時,很多都會將網絡視為動蕩升級和快速蔓延的重要因素,甚至還有人直接將“匿名者”認定為“阿拉伯之春”的幕後推手。
2011年8月,有人使用“超級工廠病毒”攻擊伊朗的鈾濃縮設施,這之後,伊朗似乎在核問題上有所妥協,據説“匿名者”正是這個事件的主謀。雖然目前事件真相尚未大白于天下,但可以確證的是,“匿名者”在網絡上發佈了一個“超級工廠病毒”的破解版本,這意味著其他黑客可以以此為藍本,製作能夠粉碎當今世界上最先進安保系統的超級病毒。
號稱要對美國大公司和政府展開“網絡戰”
這個黑客組織愈發囂張和活躍,他們竟然挑戰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和司法部。
一開始,美國政府並沒有把“匿名者”當成威脅,甚至可以説,在阿拉伯動蕩和伊朗問題上,美國政府還因為“匿名者”的攪和得了不少好處。但漸漸地,“匿名者”也開始公然和美國政府作對,一名自稱是組織內領導者的黑客更是宣稱,要對美國大公司和政府展開大規模“網絡戰”。
去年10月,在發生於美國本土的“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中,“匿名者”的忠實信徒紛紛拿起標語,跑到華爾街集結抗議。他們每個人都用一個蓋伊 福克斯面具遮住自己的臉(此創意來自於電影《V字仇殺隊》),這已成了“匿名者”的標誌性符號。為聲援華爾街佔領者,“匿名者”還對紐約交易所發起網絡攻擊。為此,美國警方先後逮捕了數位“匿名者”成員。
然而,這個黑客組織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攻擊行為,反而愈發囂張和活躍。今年1月19日,他們竟然挑戰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和司法部,黑掉它們的網站,以此報復美國政府關閉分享網站“宏載”(MegaUpload)並逮捕其創始人;2月10日,“匿名者”又因種種不滿,搞癱了中情局的網站,並向亞拉巴馬州州政府網站發起攻擊;臉譜網這樣的大公司也多次被“匿名者”當成攻擊目標……
結構鬆散,攻擊行為多是一時興起
那裏沒有誰是領導者。內部各個小團體通常無法做到和平共處。他們之間經常會相互攻擊,甚至勢不兩立。
去年曾有媒體曾報道,一位名叫巴雷特 布朗的29歲大學輟學生自稱是“匿名者”的資深戰略家和領導者。據他透露,“匿名者”成員有幾千人,其中包括一些大公司和政府機構的高級計算機專家以及記者。布朗辯稱他們的攻擊行為是出於“道德”目的,是為了監督大公司和政府,曝光他們的錯誤行為。
然而據《外交政策》雜誌披露,“匿名者”結構鬆散,其實根本就不能算是個“團體”,那裏沒有誰是領導者,也説不上成員到底都有哪些人,加入或離開這個組織都十分自由。
“匿名者”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有學生、工人、記者、失業者等,大多是年輕人,來自不同種族、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他們普遍具有反權威傾向且“舉止幼稚極端”。一名20歲的前“匿名者”成員稱,黑客們平時都是以小團體的形式存在,大家各自為戰,“我們遵循的唯一法則就是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自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正如人們所預料到的那樣,這個團體內部可以説是亂作一團。“匿名者”在發起行動上的做法與平常在論壇裏相互交流時別無二致:誰都可以提議去做任何事情,衡量成功與否的惟一標準就是其他“匿名者”是否願意響應你的號召。打算黑了萬事達的網站麼?抑或是準備端掉網上兒童色情天堂?很多時候完全憑大家的一時興起,因此他們的攻擊對象往往也是五花八門。
鬆散的結構使得“匿名者”內部來源迥異的各個小團體通常無法做到和平共處。有些人之所以加入這個團體純粹是出於起鬨,而另外一些人則要嚴肅得多,他們把這個團體視作社會進步和自由的推動力,這兩種人經常會相互攻擊,勢不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