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昨日下午,有一場特殊的推介會在廣州舉行。會議由省貿促會、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上海分會、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廣州辦事處共同舉辦,會議的主題是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標準造船合同(上海格式)。
據介紹,上海格式的出臺填補了我國國家級造船格式合同的空白,打破了我國造船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沿用西方國家通用造船合同的局面,在國際造船領域彰顯了中國的話語權。
為何一份造船合同也需要專門進行推介?
合同研究起草小組組長、資深船舶合同專家戴耀南教授向記者解釋道,船舶建造是一項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造船合同標的很大、執行周期長、技術性強、法律要求高,文本長達數十頁,可以説是最複雜的經濟合同之一。
“使用造船格式合同,有利於企業爭取合同談判主動地位,防範法律風險,爭取國際標準的話語權。”戴耀南説,此前,我國造船界一直沿用傳統的通用造船合同。由於國際航運及造船規則標準的話語權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手中,中國造船與航運業一直處於弱勢狀態。在我國建造出口船的三十年曆史進程中,有許多由於合同文本沒有簽好而造成罰款、棄船的案例。
除了大型造船企業外,我國眾多的中小民營企業一般沒有自己的造船合同,或是簡單拼湊有關通用合同的條款,其中疏漏難免,不利於維護自己的權益。上海格式的推出迎合了這些中小企業的迫切需求。
省貿促會副會長陳秋彥告訴記者,上海格式由保持中立的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起草,吸收了國際造船合同的長處,考慮了船舶科技的發展及國際海事領域陸續推出新規範、新標準,結合目前我國本土中小造船企業實際現狀,力求平衡合同各方利益。可以説“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
戴耀南強調道:“我國作為世界新興的造船大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標準造船合同。特別是在當前航運市場低迷、造船新接訂單大幅下滑的背景下,訂立一份規範的造船合同,防範潛在的法律風險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我國造船業發展迅速,與日韓差距逐步縮小。據統計,2011年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9.2%、42.9%、42.9%,成為名副其實的造船大國。
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上海分會秘書長蔡鴻達説,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開始意識到標準是應對市場競爭的有利武器,制訂標準與開發産品意義相同,一項標準被國際承認或採納,則可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甚至能決定一個行業的興衰。
“在這種形勢下,國際間的經濟競爭、企業間的産品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標準之爭。所以,國際標準已成為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的重要部分。上海格式正是我國在造船領域中爭取國際標準話語權的表現。”蔡鴻達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