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日照茶農馮子騰種植出“蒙古綠茶”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4日 0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內蒙古日報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北方喝上本地産的茶葉,一直成為赤峰人的夢想。如今,一個來自山東日照叫馮子騰的茶農,終於把這個夢想變為現實,這個執著的山東漢子經過多次反復試驗,種植出“蒙古綠茶”。

  馮子騰:從山東到內蒙古來種茶

  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算起,人類發現茶、品用茶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而在北方喝上本地産的茶葉,一直成為赤峰人的夢想。如今,一個來自山東日照叫馮子騰的茶農,把赤峰人的夢想變為現實。這個執著的山東漢子,兩次騎摩托車從山東來赤峰考察,多次反復試驗,種植出“蒙古綠茶”。

  南茶北引尋覓商機

  馮子騰在老家山東有自己的茶園、茶廠,可他卻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每年冬季正是南方茶葉的生産淡季,馮子騰總是喜歡出來跑跑,尋找新的商機。

  2008年,馮子騰來到通遼的扎魯特旗往山東販賣羊下貨,路過赤峰市的各旗縣時,沿途看到好多地區都建有成片成片的塑料大棚,馮子騰一下子來了精神頭,憑著多年的種茶經驗,他知道,有塑料大棚就能保證茶樹越冬,能種蔬菜的大棚就能種植茶葉。赤峰地區氣候條件特別好,一定能種出好茶來。這一發現讓馮子騰興奮不已,2008年秋天,馮子騰兩次來赤峰專程考察茶葉種植項目,兩次都是騎摩托車長途奔波700多公里來到赤峰市。本來有高級小轎車不坐,卻騎摩托車風裏來雨裏去,馮子騰説,這是為了沿途考察時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更方便些。

  馮子騰從山東出發,由南向北沿途考察氣候、土壤等條件,跑遍了赤峰市的12個旗縣區,走訪了大量的鄉鎮幹部和大棚種植戶,拿到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2009年春天,馮子騰在紅山區紅廟子鎮開始試種茶葉,在紅土地和沙土地分別試驗,完全是露天種植,當年茶苗長勢良好,長到二三十公分高。冬季未採取保暖措施,為的是試驗一下能否越冬,結果兩畝茶苗全部凍死。

  2010年,馮子騰又在喀喇沁旗王爺府鎮試種4畝茶葉,4月5日播種,5月15日出苗,7月15日第一批茶葉殺青之後送回老家山東炒制,結果非常理想:茶葉具有濃郁的豌豆的鮮味、板栗的香氣,還具有“三綠”的特點,即幹茶是綠色的,泡在杯裏茶葉是綠色的,茶湯也是綠色的,具有獨特的香氣。馮子騰在喀喇沁旗一共炒制了約7公斤茶葉,分送給社會各界及業內專家品嘗,還通過網絡試銷了1.5公斤,每公斤賣到了6000元的高價。

  初次引種茶葉成功,激發了馮子騰的創業夢想。他總結了在紅山區、喀喇沁旗兩次種茶正反兩方面經驗,2011年,他應寧城縣政府的多次邀請,選擇了氣候條件更佳的三座店鄉做為南茶北引的正式基地,在蘇家窩鋪村種植了400畝示範茶園。

  創業艱辛茶香宜人

  正月裏的寧城縣三座店鄉蘇家窩鋪村,寒風刺骨。而在馮子騰的蒙古綠茶茶園裏卻滿棚春色。山下的30多個大棚裏溫暖如春,綠油油的茶已經長勢正旺。馮子騰蹲在地上撫摸著茶樹,就像愛撫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看著它們長大,已經長到這麼高了,再過幾天,就能採茶了。以後每十天左右採一次茶,一年半之後,長成60公分高的‘茶樹墻’,控制它生長,就這麼高了,像南方的茶園一樣進行採茶。”大棚裏的茶苗一壟一壟的,都是南北方向。馮子騰説,這樣佈局採光均勻、充分,利於茶樹生長。

  為了種出好茶,馮子騰反復做很多實驗。茶樹越冬是個難題,他就搭建了塑料大棚,在大棚裏又建了小拱棚。結果,茶苗安全越冬。他給茶樹施用不同的肥料進行試驗,結果發現,施用羊糞、豆餅或豆渣的茶葉味道最好,施用豬糞、牛糞的也可以,就是味道稍差一些。去年冬天,馮子騰又給茶苗覆蓋上60公分的玉米秸稈,實驗一下越冬的效果。

  種茶在第一年生長期效益比較低,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馮子騰自有辦法,先套種辣椒。等茶苗長高了,辣椒也該收穫了,辣椒的收成就能回來大棚的建設費用。以後在過道處種上豆角,每年又是一筆收成。

  南茶北引,得到當地幹部的鼎力支持。正月初五,三座店鄉負責人就到茶棚裏現場辦公,解決馮子騰種茶碰到的各種難題。如今,當地政府已墊付項目資金150多萬元用於打井、通電、建棚整地等項目建設。打井打不出水,換個地方再打,就這樣一共打了5口井,其中有3口是“幹井”,只有兩口井能正常抽出水來。水管已經鋪到大棚裏,都是電腦控制、採用微噴技術。

  能把馮子騰請來,鄉里領導可以説“四請諸葛”,請馮子騰前後四次來進行考察,最後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3天之內就徵下了560畝山地。老百姓更是拍手歡迎,因為幾乎沒有什麼收成的山地,不但能收點土地租金,還能在茶園打工,每天有50多元的收入。

  和農民一起種茶致富

  馮子騰在內蒙古首次引種茶葉成功後,他給茶葉取了個“蒙古綠茶”的名字。這幾年在北方種茶,他發現了赤峰的氣候優勢所在。“赤峰地區和南方相比較,晴朗天氣多,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茶芽發育及茶青品質,促進多酚類化合物含量增加,茶葉不生蟲子,不用大量噴灑農藥,施的又是有機肥,茶的品質自然就有所提升!” 馮子騰談起茶葉來頭頭是道,“南方的明前茶、穀雨茶等上品茶葉,一年只産一季,而在赤峰一年四季都能生産優質茶!”

  今年,馮子騰想大幹一場,560畝示範茶園建設好後,準備成立遼都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周圍農民種茶致富。他算了一筆帳:茶樹屬多年生木本植物,一次種植,可生長100多年,50年之內均為盛産期,茶葉採摘下來之後,經過“殺青”處理後交到公司由專業技師炒制。茶農種植一個一畝地的大棚向合作社交售茶葉,兩年後進入盛産期,每年的純收入在2萬元至8萬元之間。這中間的差距取決於茶農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將來“蒙古綠茶”品牌價值的高低。

  蘇家窩鋪村黨總支書記劉鳳山對種茶也信心十足,他説:村裏有不少種菜的塑料大棚,多年種菜土壤病蟲害氾濫,蔬菜的銷路也是個問題,現在許多村民都有意願要進行産業結構調整,把種菜的塑料大棚改種茶葉。一次性種植省時省力,一年四季可採茶,省得外出打工,效益比種菜要強幾倍。

  走出馮子騰的茶園,身上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久久不去,期望馮子騰在南茶北引的路上越走越遠。讓我們洗凈杯、燒開水,靜靜期待品嘗內蒙古本土的綠茶!

熱詞:

  • 馮子騰
  • 種植
  • 茶農
  • 茶葉
  • 微噴技術
  • 小拱棚
  • 種茶
  • 蒙古綠茶
  • 茶樹
  • 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