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草根收藏者的舞臺 《尋寶》發現藏品背後的記憶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10: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條開出2.2億元天價的“漢代玉凳”,被傳竟出自江蘇邳州工廠。這條新聞,再次將藝術品收藏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據統計,目前我國藝術品收藏愛好者約7000萬、去年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近600億元。市場炙熱,但面對真偽莫測的各路藏品,收藏者仍難免迷茫。

  國內鑒寶類節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紅火起來。作為央視綜合頻道的一檔大型藝術品收藏欄目,“改變同類節目以估價為重,倡導以文化收藏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就是《尋寶》的製作理念。”央視綜合頻道副總監任學安説。

  選擇草根路線,價格不再是唯一衡量標準

  2月,武漢還有些陰冷。東西湖區文體局卻是人聲鼎沸,千余市民抱著自己的“寶貝”、排著長隊報名參評《尋寶》“最具歷史文化價值”藏品。

  一隻馬口窯花開富貴大壇,是民間藏家余長庭的心頭至愛。上一次《尋寶》走進武漢,他正是憑著這件寶貝通過幾千人的海選,最終入圍“專家評鑒”環節。“雖然沒得到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獎,” 余長庭説,“但我免費學了陶器的知識。”

  炫麗的燈光下,60件價值高低不一的藏品登臺亮相。收藏者講述收藏故事,四位專家隨後點評鑒定。任學安説,節目採用這種形式,“是為了挖掘民間藏品,展示基層生活,給真正的社會主體以應有的位置,讓老百姓變為主角”。

  之所以設立“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獎,“就是為了把收藏與文化聯絡到一起,建立文化評價體系,讓價格不再是衡量寶物價值的唯一標準。” 任學安説。

  在節目走進安徽績溪時,由近現代安徽籍狀元以及李鴻章、張之洞、梁啟超等名人的手書墨跡構成的“中國近現代名人書札”,PK掉價值500萬元的明代王寵的《南華真經》,最終奪得“最具歷史文化價值”藏品。

  “文物價值主要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文物鑒定專家賈文忠説,“民間藏品多富含民俗,不少是編制村史、家史不可或缺的資料。”

  倡導理性收藏,自己感興趣的才是好藏品

  “以前,家裏留下的藏品,沒錢時就便宜賣了,因為不懂。”北京藏家李亞朦藏齡三十載了,在逐漸迷上收藏、了解相關知識後,對於以前的“賤賣”心疼不已,但原因已無關金錢。

  “收藏講的是文化!到一定程度,已與藏品價格甚至藏品本身無關。我享受的是研究藏品蘊含的文化的樂趣。”李亞朦説,“最早收藏字畫,可繁體字、異體字研究起來太艱深。現在主攻瓷器。”

  去年7月,李亞朦帶著自己的明代嘉靖清花壽字龍紋大缸(大龍缸)上了《尋寶》,“有人説是真,有人説是倣,我得弄弄清楚”。最終,大龍缸不僅鑒定為真品,還一舉奪得昌平地區“最具歷史文化價值”藏品。

  現在,每天睡前,李亞朦都要圍著大龍缸細細看上一圈,“看用料、畫法、指印紋,還能看出工匠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因為旋紋不同。幾年了,不看看睡不著。”因為受到專家肯定,李亞朦的勁頭更足:出去旅遊,首先奔赴博物館;遇到私人收藏家,一定要求教交流。

  “不選貴的,只選對的”,也是《尋寶》提倡的理性收藏理念。任學安介紹説,“我們堅持不圍繞價格做文章,不為吸引眼球、做離百姓收藏十分遙遠的高端藏品。”

  “其實收藏的意義在於興趣。” 賈文忠也不贊成藏友傾家蕩産只求珍品,“不要因為投機而一葉障目,自己要把握住,提升文化鑒賞能力,選藏自己真正有興趣的藏品。”

  留存民族記憶,保護藏品背後每一段故事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民族階段性的記憶,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一塊漢代玉璧,既是古時主人地位的象徵,也可能是今人感情的寄託。任學安講述了《尋寶》中的一段故事:一位女士總為丈夫誤買贗品而生氣。後來丈夫意外身亡,留下一塊玉璧待鑒定。她為夫“尋寶”,最終證實這是塊漢代青玉璧。再後來,為了緬懷丈夫,她也開始自己的收藏之路。

  “藏家都只是藏品的匆匆過客。” 李亞朦認為,每個藏家的故事連起來,就構成一個民族的記憶。所以,藏家的職責就是守護自己這一段故事。

  余長庭的陶瓷收藏館已經向有關部門遞交了審批申請,“登記之後藏品不能買賣。馬口窯陶器上世紀90年代就不再製造了,我要把它們全部留存下來。”

  “我們會在節目中告訴大家,怎樣保護自己的藏品,使其免遭破壞。其實有不少藏友參加完節目後,為了傳承與保護,甚至主動向博物館捐出了自己高價購買的文物。”任學安説,“公益性是央視做節目的堅定選擇。引導對大眾理性收藏,留存中華民族歷史記憶,這也是主流媒體的職責所在。”

熱詞:

  • 藏品
  • 尋寶
  • 歷史文化價值
  • 鑒寶
  • 南華真經
  • 賤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