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水來了。
水又來了。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2009-2010年間,全球央行普遍實行貨幣寬鬆政策。以美聯儲和中國央行最為典型。美聯儲推出了兩輪的量化寬鬆(QE)政策以拯救冰凍的金融市場和快速下滑的經濟,而中國央行在連續減息之餘,還推出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以“保八”。
現在,新一輪再寬鬆開始了。美國開啟變相的QE——OT(扭轉操作),歐洲央行實施第一輪長期再融資行動(LTRO 1),中國央行則連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根據摩根斯坦利的研究,全球有16個央行自2011年四季度以來已採取了寬鬆措施。其中10個發達市場國家有7個寬鬆,23個新興市場國家有9個寬鬆。
而據預測,許多國家的央行還將進一步寬鬆;還沒有寬鬆的央行如波蘭、韓國、馬來西亞和墨西哥也都將加入寬鬆行列。
上一輪放水的動因是美國的次貸危機,而這一輪全球央行的讓水閘開動的按鈕主要是歐債危機。
正如分析的那樣,通過大量印鈔讓本幣貶值的目的,是刺激經濟,或者難聽點説,是從貿易夥伴那裏“竊取增長”。但這樣做的最大風險就是,貿易夥伴會報復。
於是,可以想見,當全球央行不約而同拼命向貨幣市場“大注水”,伴隨全球大寬鬆接踵而至的,可能就是貨幣戰、匯率戰、貿易戰。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在全球化時代,全球貿易大戰和匯率大戰沒有贏家。就如經濟學家所指出,“當所有人都競相貶值時,沒有人會贏,剩下的只有通脹。”
假如通縮是凍結增長的冰山,那通脹就是毀滅財富的火海。怎樣在火海與冰山之間取得平衡?這是全球央行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李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