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車市連續下挫,“賣車不賺錢,修車賺錢”成為汽車流通行業從業者的共識,但是潛力巨大的汽車後市場卻因長期散亂差而遭遇無法做大的尷尬。
上周,在“2012中國汽車消費論壇”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濤表示,該協會爭取在今年上半年拿出相關領域的行業標準。
不過,相關企業卻對此並不樂觀。北京某連鎖汽修店負責人高松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稱,售後市場利潤的確高,但無序競爭現象嚴重,等待國家政策和行業標準已經好幾年了,今年出臺估計夠嗆。
利潤將轉移後市場
車市進入“寒冬”之際,後市場卻一片春意融融。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于元渤近日公開表示,售後服務的利潤是整車銷售利潤的三倍,預計中國汽車後市場到2012年將增至約49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6.9%,而到2016年將突破7000億元。
新車銷售增速放緩,正在催生中國的汽車經濟由銷售型向服務型轉型,汽車經銷商大多已意識到汽車後市場消費將迎來高峰期。
中國正通汽車[9.71 -0.31%]服務控股有限公司後市場負責人劉加兵稱,經銷商新車銷售的利潤在下降,未來汽車經銷商的出路是以汽車銷售和售後服務為基礎,打造金融保險和汽車改造業務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國外成熟的市場中,整車的銷售利潤約佔整個汽車行業利潤的20%,零部件供應利潤佔20%,而50%至60%的利潤是在服務領域中産生的。
而目前國內汽車銷售額中,整車製造商的佔比約為43%、配件佔37%,而服務的比重過小,經銷商零售佔8%、服務僅佔12%。由此可見,汽車服務市場上升空間巨大。
業內專家更是預測,目前中國首次購車比例高達80%,一旦中國的首次購車比例下降到50%,“汽車後市場”的容量將會更大。
外資公司已經盯上這塊市場,博世已在國內建立500多家汽車維修店,日本最大的汽車用品經銷商“黃帽子”計劃在2015年前將中國直營店和加盟店數量增加到500家,美國通用汽車集團下屬的維修連鎖企業AC德科目前已在國內主要城市佈局。據不完全統計,至少30家國外知名汽車服務企業有進軍中國市場的計劃。
面對眾多外資企業搶灘登陸,國內的民營企業也開始涉足汽車後市場。北京馳耐普、正大富通、中車汽修、車爵仕等連鎖企業相繼崛起。
國家發改委中國設備管理協會汽車用品與改裝技術中心發佈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汽車用品市場總量達到4300億元,2012年汽車用品市場總量預計將突破5500億元,汽車用品行業經銷企業超過十多萬家。
有媒體做過粗略統計,在汽車用品市場,車載汽車産品利潤率為50%左右;車蠟、座椅墊利潤為90%~110%;車用香水的利潤率更高達500%。
不過,汽車後市場至今尚無一家佔有較大市場優勢和消費者認知度的全國性知名連鎖品牌,企業發展面臨著誠信危機、行業標準缺失、人才極度缺乏等諸多困境。
亂局待規整
“4S店在售後這塊利潤很高,我的貨跟4S店貨源一樣。”高松稱,單以腳墊為例,同樣的産品,在品牌4S店裏,標價1000元左右,而在他的連鎖店裏,只賣600元。而汽配城、路邊汽修店裏的假冒偽劣産品比比皆是,價格也有高有低。“看著差不多樣子的腳墊,賣100元的也多得是。”
價格混亂是汽車後市場一大突出的頑疾。一方面由於汽車消費者對相關産品認知度不高,市場處於初期發展階段,而更重要的是汽車維修方面的法規和標準極不健全,整個國內的汽車後市場處在一個法規真空狀態。
據記者了解,在汽車配件領域,連行業性質的指導規範都沒有,而在汽車美容、汽車用品領域,更是標準全無,無論質量標準還是定價標準。
“之前各方對於汽車後市場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國家沒有政策扶持,行業又缺乏統一的標準,正規企業在混亂的市場中很受打擊,汽車後市場並沒有隨著汽車市場的壯大而産生規模效益。”高松對記者坦言。
零部件銷售、售後保養缺乏規範等問題已經成為阻礙我國汽車後市場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顧翔華表示,汽車後市場的産業結構過於分散,急需調整,但“整個行業的規範和業態整合是一個艱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