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中國多地啟動水價調整 成本核定存兩大難題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05: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多地啟動水價調整水質提高亦需同步

  今年開年以來,我國多個城市啟動水價調整:長沙居民用水價格從每噸1.88元上調至2.58元;廣州公佈的兩套水價聽證方案,分別比原標準高出0.7元和0 .6元;重慶計劃推進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

  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今年要深化水資源價格改革”。不過,專家指出,在價格調整的同時,我國自來水的水質也有待提高。

  供水行業:虧損還是盈利?

  新年伊始,就有多個城市啟動水價調整。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不是偶然。“今年的物價水平預計呈整體回落之勢,這為資源性産品的價格改革創造了機會。”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説。

  除了時機有利外,水價調整的一大動機是自來水公司的虧損。如廣州自來水公司就表示,2008年至2010年公司分別虧損5081萬元、2.07億元和3.91億元。虧損的原因是水價偏低,與供水成本形成倒挂。

  在自來水公司“哭窮”的同時,陸續發佈的水務上市公司財報卻頻頻報喜。如江南水務表示,預計2011年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50%以上,並且去年上半年公司自來水業務的毛利率高達64%。無獨有偶,成都興蓉投資、北京首創股份等上市公司自來水制售業務的毛利率也分別達到52%和26%。

  不過,中國水網研究員肖瓊指出,水務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增長和高毛利率不能代表供水行業現狀。因為水務上市公司作為龍頭企業,其盈利水平一般高於行業平均值。且很多水務上市公司在自來水業務之外,還涉足房地産、工程建設等領域。此外,高毛利率也不能説明問題。因為水務是重資産行業,每年的管網折舊和財務成本很高,扣除這些後利潤率一般。

  “事實上,根據我們測算,供水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1%,相當數量的自來水公司處於虧損狀態。”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説。

  成本核定存兩大難題

  如果説水資源費和用電價格的上調不可避免,那麼引水工程所産生的巨大成本是否應該攤入水價,引起不小爭議。因為這種情況在全國具有普遍性。近年來,由於城市人口迅速增長以及水源地遭到污染,多個城市實施了引水工程,而這筆費用是財政買單還是百姓買單,在成本核算時變成一個難題。

  傅濤説:“按《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的規定,引水工程成本可以計入水價。”

  他同時表示,將引水工程成本攤入水價需有兩大前提:一是考慮公眾的承受能力。當前,我國人均水費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尚不到1%(國際水平是3%),未來可酌情提高至不超過2%。二是水價提高後,要加大對困難群體的補貼力度。相比工程投資,這樣花錢更有針對性。

  另一個成本核定難題則來自於供水時的漏損問題。廣州自來水公司公佈的漏損率為15.45%,這個漏損率在國內並不算高,不少城市的這一指標超過20%。漏損率越高,意味著白白流失的水越多,自然抬高供水成本。對此,駱建華指出,在一些發達國家城市如日本東京,供水漏損率可控制在3%左右,這顯示我國自來水公司在控制漏損上還有努力空間,包括加強管網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等。

  從“低質低價”到“優質優價”

  在不少專家看來,上漲只是水資源價格改革的一個側面。改革的最終方向,是促使供水行業由目前的“低質低價”走向“優質優價”。

  要改善水質,除了更換水源地和進行管網改造外,還要加強水質的監測力度。根據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最遲到2012年7月1日,我國自來水的監測指標將由原來的35項增至106項“從目前情況看,能夠完全達標的自來水公司數量很少。在提高水價後,供水行業要加大在水質方面的投入。”傅濤説。

  從長遠來看,水資源會越來越珍貴,水價的繼續調整也不可避免。而每次調整,都是與用戶的一次博弈。為了讓消費者信服,已有不少專家呼籲建立水價與水資源費的聯動機制。

  (經濟參考報)

熱詞:

  • 水價調整
  • 水資源價格
  • 優質優價
  • 上市公司
  • 供水行業
  • 漏損率
  • 引水工程
  • 水務
  •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 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