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受南美乾旱、歐洲極寒等全球極端氣候困擾,春節過後以小麥、玉米為代表的國內農産品期貨脫離多數工業品的疲態獨立上行,追隨國際農産品漲勢。受此影響,豆類三個品種節後紛紛放量並先後突破年初整理平臺,當然多家機構下調南美大豆産量預期的消息同樣提振豆類市場人氣。考慮到極端氣候對南美大豆産量前景的影響尚沒有消除,同時相關穀物特別是玉米種植效益對北半球大豆種植面積的潛在威脅,我們認為國內外豆類品種在突破年初整理平臺後還將繼續上行,短期回調正是佈局中長線多單的絕佳時機,當然處於歷史區間下限的壓榨利潤亦給我們提供了不錯的反向提油套利機會。
南美産量頻遭調降
雖然一、二月份巴西、阿根廷大豆作物産區還是相繼出現了較好的陣雨天氣,但相比往年同期的雨量水平仍顯不足,對處於結莢、鼓粒期大豆的旱情緩解程度比較有限,特別是早期作物已經受到了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一月底、二月初多家機構紛紛下調了巴西和阿根廷2011/12年度大豆産量預估水平。先是油籽權威分析機構《油世界》將巴西2011/2012年度大豆産量預估下調200萬噸至7000萬噸,阿根廷下調200萬噸至4650萬噸。隨後阿根廷農業諮詢機構表示,因受到長期乾旱影響,阿根廷新年度大豆産量料將減至4500萬噸,巴西植物油行業協會亦將巴西大豆産量預估下調270萬噸至7190萬噸。全球四大糧商之首的美國ADM公司雖然未給出具體數值,但對今年南美大豆産量前景的擔憂毋庸置疑,該公司高管稱預計今年南美大豆産量低於上年水平是大概率事件。
此前一直比較樂觀的美國農業部(USDA)也不得不效倣,在其2月9日的供需報告中將巴西2011/12年度大豆産量預估下調200萬噸至7200萬噸,阿根廷下調250萬噸至4800萬噸,而上一年度巴西産量為創紀錄的7550萬噸,阿根廷為4900萬噸。
全球氣候或依舊異常
極端氣候情況往往會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最終導致作物産量減少。通過追蹤1997年以來反映極端氣候指標(太平洋中東海域海平面溫差)的歷史數據,不難發現當海平面與大氣溫差連續6個月高於0.5攝氏度(厄爾尼諾現象),或者連續6個月低於-0.5攝氏度(拉尼娜現象)時,南美大豆單産水平往往會出現比較明顯的下滑,例如與2004年南美大豆減産相伴的厄爾尼諾現象,以及1999年減産時的拉尼娜現象,而南美大豆産量劇烈下滑的2009年則是拉尼娜向厄爾尼諾轉移、兩種極端現象迅速更替的年份。
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最新數據顯示,太平洋中東海域海平面溫差的三月移動均值已經連續3個月低於-0.5攝氏度,且近三個月是持續走低,最低至-0.9攝氏度。雖然距離嚴格意義上的拉尼娜現象還差3個月,但這種雛形的拉尼娜確實已經使得全球氣候出現了南美乾旱與歐洲極寒並存的異常情況,正在生長或者即將種植的農作物多多少少都已經受到了危害。更何況美國氣象局在最近一期的全球性氣候預報中提到,儘管拉尼娜現象可能在2012年3月份以後會逐漸減弱,但該局特別強調拉尼娜現象減弱並不意味著異常天氣的結束,其帶來的異常天氣可能會持續更長的時間。因此,不僅南美處在結莢、鼓粒期的大豆要繼續承受異常氣候的困擾,就連即將迎來播種期的北半球大豆生長前景亦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