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由於統計局公佈的去年第四季度經濟增速高於市場預期,一些樂觀的分析再次強調中國經濟離硬著陸依然遙遠。不過,更多冷靜的經濟學家預計下一步中國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減速程度將取決於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出口市場的經濟前景。
在統計局公佈數據的當天,1月17日,《華夏時報》記者特別專訪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請他發表看法。
危機遠遠沒有過去
《華夏時報》:國外有分析説,中國經濟正在來臨的硬著陸將使已持續了五年的這場金融和經濟危機在2012年達到頂點,中國經濟今年有可能硬著陸,甚至今年的經濟形勢將比2013年及以後的年份要更糟糕。但也有很多樂觀的預計説,2012年一季度經濟將實現“軟著陸”,到下半年,隨著各項政策效用的顯現和國內經濟自主增長動力的提高,經濟將呈現逐步回升的良好局面。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
王建:那些持樂觀看法的人,並不認為世界經濟會有大問題,因此也就判斷中國經濟決不會出大問題。這種認識,沒有看到美國新一輪衰退和新一輪危機在去年已很嚴重。我正在觀察和追蹤的一個最新趨勢是,美聯儲網站上所公佈的M2增長情況表明,新世紀(002280)以來的頭十年,如果不考慮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在2008年的貨幣大投放因素,其每年M2的增加只在3000億美元的正常水平上。2008年美國為了反危機投放了7500億美元,但去年投放了多少?據美聯儲新近公佈的數字,是8660億美元。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情況是,據截止到2012年1月2日的數字,新年頭兩天,美聯儲就投放了950億美元的貨幣。這還不嚴重嗎?
因此,那些所謂中國經濟將會軟著陸的樂觀看法,有一個基本前提,即認為世界經濟是一個緩慢的下降過程,並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觀察中國經濟必須認真研究世界經濟,而不能偏聽偏信,弄不清真相。
我認為這場危機遠遠沒有過去。巨大的有毒資産根本沒有任何化解,危機怎麼可能過去?如果能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樂觀何來?
“短期悲觀,長期樂觀”
《華夏時報》:擺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管理者面前的最迫切問題,是什麼?
王建:如何從外需轉變為內需,這是一個核心問題。現在很明顯,外需指望不上,一系列的情況都證明,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不敢説世界經濟的這場危機已經過去,也沒有人會認為今年增長將高於去年。
對中國經濟,應保持“短期悲觀,長期樂觀”的觀點,因為中國經濟本身就是“短期過剩,長期不足”。拿城市化來説,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在人均收入水平達到4000-5000美元時只有三分之一的真實城市人口。之所以用“真實”兩個字,是因為在剔除2.5億農民工後,目前中國城市人口只有4.5億人。而若把中國的城市化率提升到85%這樣一個與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相稱的程度,中國就會新增8億城市人口,幾乎是目前的兩倍。可以試想一下,在城市人口為4.5億的時候,用凈出口比重衡量的中國産品凈剩餘,最高峰時也只有不到9%,如果城市人口是目前的3倍,中國不僅不會過剩,還會嚴重不足。
實際上,從長期看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難題不是需求問題,而是供給問題,因為需求方面的問題産生於體制和發展戰略,這是中國可以自己決定改與不改、變與不變的事情,但是相對於未來15億人口的中國來説,為實現現代化必須消耗的資源蘊藏量是嚴重不足的,自己不夠只能到國外買,這就不是中國人自己能做主的事情了。新千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崛起,世界的資源供給已經走到了一個從過剩到不足的新階段,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國際油價從新千年初的十幾美元上漲到最高近150美元,其中雖有國際遊資的炒作,但供求關係變化也是重要原因。
次貸危機的爆發使美歐等發達經濟體陷入長期衰退的境地,2009年發達國家整體石油消費第一次出現負增長,美國石油消費甚至倒退回十年前的水平。如果未來危機會繼續深化,發達國家的資源消費會繼續處在低迷狀態,而中國經濟卻會在未來15年內走完工業化道路。資源價格平穩給中國工業化進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而能否把握住這次機會,就看我們是否能調整好經濟結構,為今後的長期高速增長釋放出需求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