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唐裝復興:大國崛起的服飾敘事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10: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唐裝復興 大國崛起的服飾敘事

  見習記者 姚建莉 實習記者 宋婷 上海報道

  “都説時尚行業10年一輪迴,2001年APEC會議後,唐裝大熱,中間10年,有苦有甜,我們都沉澱好了。”站在2012年頭上,秦藝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秦展望著新一波的衝擊。

  李是2001年APEC會議各國首腦唐裝製造商,生意在隨後的幾年順風順水後逐漸轉淡,2007年,他關閉了黃金地段上海商城裏兩間唐裝店面,退到紅松路321號她自己的房産上繼續經營,“總有一天,我還會回到那裏。”

  鼎盛時期,秦藝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擁有18家專賣店或專櫃,如今收縮到上海、香港各兩家,廣州、成都各一家店面。

  “作為一個細分市場,又不能批量生産,唐裝的精簡是必然的。”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説。

  一直在廣東做服裝生意的徐丹諾表示贊同:“1997年香港回歸後,唐裝市場供不應求,很多香港人舉辦婚禮都鍾愛唐裝。” 當時她的公司80%的業務都是唐裝;而如今她在香港的丹諾服飾公司,主營西裝,“唐裝只佔5%左右。”

  為什麼保留這一小部分?徐説,唐裝不會過時,只不過這個市場很狹小,不需要那麼多廠家,而連續多年的市場“低溫”,已經漸漸將一些一時腦熱進入的“短線”企業排除出去。

  這兩年國際上的政治經濟形勢,李建秦等人感覺似乎有了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希望。只是這新一波的衝擊,她要如何繼續站穩腳根?

  唐裝每一次發展,都是大環境給予的機遇。

  李記得,1998年剛進入服裝市場加工業“客人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而香港回歸帶來的商機突然出現,“那一兩年,特別是從國外回來探親的,或者是要出國的,都喜歡做唐裝。”

  於是她開始嘗試做滾邊、藍印花布立領的中式襯衫。在別人不斷翻單、定貨過程中,她體驗到唐裝市場的潛力,開始用織錦緞做女式的襯衫、外套。

  半年後的1999年,她就在上海梅隴鎮開了第一家店面。

  2001年初,“秦藝”的中式服裝在外灘友誼商店銷售,一位外國首腦進入時,終於找到一家他愛不釋手的唐裝,在旁陪同的一位上海市領導吩咐APEC籌備組人員:請秦藝公司參加唐裝的競選。當年APEC會議召開,秦藝從十來家競爭者中勝出,成為參會首腦“中式服裝”設計者之一。會後,很多顧客慕名而來。

  到2001年底,秦藝已經擁有共18家專櫃,一百多名員工,“年底的時候有人捧著現金上門要求加盟。”李建秦對記者講。而目前的秦藝,依舊是一百名員工,上千萬年産值。

  APEC光環帶給她的不僅僅是希望。

  2002年的紅火過後,唐裝市場的跟風盲從、倣冒潮,以及2003年非典,嚴重地衝擊到了秦藝,“因為流行,餐館服務員等都喜歡穿唐裝,有些消費者進而可能産生誤解”。

  “那時唐裝行業基本已經飽和了。”徐丹諾指出,內地和香港的唐裝市場自那年開始,都在漸漸收縮,當時的唐裝行業,紛紛轉型,“要麼退出,要麼走高端,市場覆蓋率整體下降。”

  以定制為主的憶江南公司,在全國設有十五六個點,市場定價一般是兩千左右,貴則上萬,“定位群體主要是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三四十歲的居多。” 昆明憶江南旗袍服飾有限公司CEO徐堅説。

  他印象中,2000年後持續了三五年的‘唐裝熱’,到2004、2005年市場開始趨向平和, “像我們這种老牌子,也只能是穩中有增。”

  轉型策略

  在大環境東風過去後,市場漸趨沉寂,各方謀求應對。

  作為全球華人華商聯合總會首席服裝設計師,徐丹諾踏出了主營西裝的第一步,但依舊保留她的唐裝業務,專門為一些外交官員定制,“均價在四五千。”

  秦藝選擇也是適當收縮高端路線,但出於對唐裝的熱愛,李建秦並未發展其它服裝分支。

  當時秦藝的服裝價格約在四五百元,最貴的1000多元,“一度想用最高檔的材料來做唐裝,轉變後價格上升了不少。”到今天,秦藝的服裝均價約在二三千,貴則上萬。

  工藝複雜後,産量也隨著下降,銷量受到一定衝擊。

  據李建秦介紹,過去四五百元的衣服,用的面料價格約在20-50元/米,流水線生産,一天至少能生産五六件;而現在二三千元的衣服,用的面料可能價格在100-1000元/米,一天只能生産一件,甚至有的衣服兩天才能完成。

  為了更有競爭力,李建秦又帶著團隊進駐上海商城,為了支付高額租金, “我把房子抵押了,甚至通過向銀行貸款來支付員工工資。”

  然而,不久後她意識到,當時的唐裝市場波動有其客觀因素,她為此推出的轉型急進策略,起色不大。

  “當時蠻掙扎的,畢竟裝修什麼的都到位了,可是我的事業遇到了短板,實在堅持不了,總體看是産品沒有足夠成熟。”2007年,她只好忍痛退出上海商城。

  回憶起在上海商城的兩年,李建秦又愛又恨,“儘管在那裏發展了品牌,卻流失了資金;雖然流失了資金,卻結識了大批客戶,很多現在從市中心開車來新地挑唐裝。”現在雖然位置變了,但衣服的價格降了,消費者願意“大老遠跑來”。

  當然,她並不滿足於現狀,“當我們的企業積聚了足夠的能量,我還是會‘回去’,不僅那裏,我們還要進駐法國巴黎。”陳少峰對此感慨,“作為一個細分市場,唐裝行業做低端不值得,做高端一般的企業又沒這個實力,動蕩是難免的。”動蕩的過程中,秦藝的消費群體也在變,“我們現在的定位主要是35歲以上的成功人士。不僅僅是外交官員。”

  行業窘困

  在與其它服裝行業的競爭過程中,唐裝的籌碼並不多。

  首當其衝的,原料和人力成本偏高,“兩三年內,真絲價格翻了一倍,由於對手工製作的要求高,唐裝師傅難找,薪水要求也更高。”李建秦説。

  據她所説,一件唐裝面料、人力的成本大約各佔到總成本的30%,“工藝越複雜,如繡花、手繪等比較多時,人力成本會更高。”

  “如果定做,大概50%的成本都是手工。”昆明憶江南旗袍服飾有限公司CEO徐堅告訴記者。

  憶江南1995年開始在杭州設廠,1999年他到雲南開分廠,原因之一是勞動力因素,“昆明比杭州省至少10%。”

  徐丹諾認同他的説法,她自己的企業唐裝比例已經微乎其微,“市場上的低材質、低成本、差設計,不斷衝擊著唐裝市場。”

  “這是個國家監管力度的問題。”李建秦指出,2001年APEC會議後,每天都有人到她店裏抄樣,倣冒,很讓她氣憤。

  但並不需要擔心的是,“在唐裝行業跟風、假冒並不容易。有些旗袍穿上就像迎賓小姐,而好的唐裝一看就是大家閨秀的感覺。”徐堅説,“即使跟風,三年就不會做了。”

  服裝行業繳納17%的增值稅,卻是實實在在的“負擔”。政府各方面的優惠政策,與這樣的企業無緣,“2003年前後優惠都是給房地産企業等。”一位知情者介紹稱。

  從國外進口的面料更需交高額關稅,“如果從意大利進貨,運費跟面料的成本是一樣的。”李感嘆道。

  把這些因素加起來,跟國際品牌一件上萬的服裝相比,“四五千塊的唐裝是有點物超所值。”一名25歲的上海女性對記者講。

  唐裝文化牌

  上述女士對記者稱, “這些牌子都沒有知名度,我平時肯定不會買,除非是送老人。”

  那唐裝的消費群在哪?

  陳少峰感嘆,傳統文化的“流失”難免,“人們在變,西方的比例越來越大,現代人的思維、生活方式、言行舉止都在變。”

  “要傳承必鬚髮展奢侈品牌,但現在高端的唐裝品牌也有,但還不具體奢侈品的能力。”陳説。

  然而,唐裝從業者們卻不完全贊同。徐堅稱,唐裝市場並不存在飽和問題,“多是受文化、消費習慣、宣傳影像的影響。

  李建秦開始迎合消費者喜歡推介唐裝産品。秦藝現在走高端市場的同時,也使用相對便宜的面料,做針對年輕人的服飾。

  李強調,不管走往高端還是低端,都不能把唐裝市場孤立起來,“經濟騰飛、電影等文藝作品對傳統文化的倡導,漸漸把文化認同的潛意識轉變成需求,而唐裝正好能為這種需求提供表達載體。”

  李説,關鍵是唐裝行業的發展,與文化關聯很大,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她拿法國時尚行業、意大利工匠所得到的政府資金支持作對比。

  她在2011年底參加了上海文化創意産業研討會後,感觸頗深,“中國經濟大轉型,過去重視寶鋼、房地産、産業園區這,現在開始轉向小企業、時尚産業。”

  但她也希望,政府能把真正的優惠措施實行起來,特別是自主品牌的資金扶持(銀行貸款優惠)、稅收優惠、大商場租金優惠等,“如果政府能夠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一定能夠做到。”

  對這些産業的知識産權保護也猶為重要,“奢侈品牌的價值就在它的設計、工藝。”陳少峰認為。

  同時,徐堅指出,傳統技藝要傳承下去,必須靠人,“人才哪來?師傅的培養很重要。”

  李建秦向社會呼籲:“如果整個民族都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産的重要性,都把保護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當成使命,那麼唐裝的繁榮跟社會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熱詞:

  • 唐裝
  • 文化創意産業
  • 敘事
  • 大國崛起
  • 秦藝
  • 服飾有限公司
  • 表達載體
  • 低溫
  • 服飾公司
  • 憶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