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不要思念梵高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1日 13: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星空

  撰稿/劉曉藍

  “不要思念梵高”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油畫係教授姜建忠最近接到大四學生蔡敏的“求助”電話。蔡敏現在正處於研究生備考的攻堅階段。也許壓力一大想法就多,蔡敏開始懷疑讀研的必要性。之前,她曾多次聽説,“研究生找工作比本科生還難”。

  蔡敏的擔憂在社會中確實存在。據有關數據統計表示,如今,研究生擴招人數是10年前的3.6倍,而近3年來,其就業率則以每年10%的速度遞減。有人説,研究生如今已經陷入“群體困境”。

  蔡敏在推理中有了自己的成見:藝術繪畫需要創造力,畫畫要自由,思維天馬行空,尤其需要內心空間和獨立性。而讀研讀博,理論學習枯燥,外加幾萬字的論文發表要求,“顯然禁錮了腦子”。蔡敏還説,自己崇拜梵高,説他是一個“不受思維束縛的天才”。

  “關於繼續深造與思維發展受抑制的‘衝突論’,在畢業生群體中廣泛存在。”蔡敏的老師姜建忠表示。對於急於出爐的畢業生們,姜建忠説,“如果回到80年代,‘唯基本功馬首是瞻’的觀點可能成立。”顯然,他並不贊同這種行為。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基本功決定一切,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流行主題”。姜表示,當時只要把素描畫結實,把對象畫準確,足矣。“也有人提出繪畫中的文化修養,但在學生中並沒有得到普遍重視。”

  如今時過境遷。“對文化的理解,在繪畫創作中至關重要。”在姜建忠看來,只有熟悉美術史、各種流派特點等理論,才可能對文化形成判斷和理解,“生活修養和繪畫素質尤其重要。”而包括創作能力在內,這些都是研究生階段學習的主要內容。

  “本科4年多以基本功為主,創作為輔。脫穎而出的寥寥無幾,仍需磨練。”針對蔡敏的例子,姜表示,若真要有所作為,加強理論學習和開拓創作空間,毋庸置疑。他把理論文化看作是“發展藝術修養的旗幟”。

  “母雞生蛋時會躲起來,偷偷地生,生完蛋才會咯咯叫。”母雞下蛋的例子,被姜建忠拿來比喻研究生初期的創作學習。“創作初期比較脆弱,如果受到批評或質疑,自信心容易消失。”姜更樂意讓他們擁有大把自由時間和空間,只在必要時進行指導,美名其曰“風箏教學”。

  過多的理論,又是否束縛心智?姜建忠説,自己曾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簡稱“軍藝”)就讀,當時學校設有戲劇、音樂、舞蹈、文學、美術等眾專業,使他接觸面廣闊。某次空閒酒後暢談,一導演係同學跟姜建忠談感受:做學問,得抓兩頭,最傳統的源頭和當代都得關注。而大部分人陷進中間段的泥沼,像老夫子一樣,才做“死”了。“學習理論,同樣也應當如此。”

  研究生深造,讀還是不讀,這是個問題。“創作層次越高,繪畫反而越需要修養(理論文化)來做背景。”姜建忠總結。而對於梵高的“自學成才”,姜的解釋是,“天才終究是天才,個案而已。”看來,對梵高,還是不要太思念的好。

  有“此岸”,得以觀“彼岸”

  其實姜建忠本人在70年代末就讀大學,也只讀到本科。關於理論學習和繪畫體會,姜説“全靠自學”。他進一步表示,之所以呼籲繪畫本科學生繼續深造,更多也是出於個人體會。

  姜建忠被認為是油畫語言純正、講究藝術精神氣質的學術型油畫專家。著名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評價他的畫説,“雖然不那麼強烈,但在沉潛中不知不覺地散發著油畫獨有的精神氣質。”

  憑著自身對國畫和中國文化的理解,姜建忠將中國畫作品,通過國內最具權威性國畫專業期刊《畫院》發表。觀其作品後,著名國畫家了廬先生為姜的書齋題字,曰:韞玉書屋。意為:“盤玉”之地,經典之出。有人評價他的國畫“比文人畫還文人畫”。

  油畫國畫,二者頻道互異,天壤之別。類似中醫走經絡穴位,西醫走肌肉解剖,中西繪畫也是如此。包括造型筆墨線條在內的中國畫文化系統,倘若被西方解剖結構學融入,則所有筆墨關係隨之消解,演變而成西方素描中的黑白和光影,“那是素描關係不是筆墨關係,文化內涵變異了”,姜建忠説。

  可現實似乎偏是如此。依姜建忠個人所見,“現行的學院式教育對培養國畫學子而言,可能第一口奶就已經吃錯了。”姜建忠覺得,統一的素描石膏和人物寫生練習,潛移默化養成了學生西方式的觀察方法、思維模式和審美價值。

  同時,姜建忠也不看好中國眼下“創新”這個最具革命性和煽情的口號。君不見“現代”一詞源於歐洲文藝復興,但他們傳統的城市面貌卻依舊?人家歷史脈絡清晰可見,完完整整原汁原味兒。

  “我們總是在文化建設的旗幟下努力地‘創造’新文化,整個民族卻越來越缺少‘真正’的文化。”在姜眼中,“五四”以來在所謂“創新”的旗幟下對文化的顛覆已經夠多,民族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呼喚,其實遠遠大於顛覆創新。“五千年的文明史還能見到多少?”

  也正因為此,“現在不少國畫甚至和中國文化脈絡都沒什麼關係了。雖是紙墨筆硯,但貫穿的西方理念,已經屬於西方文化屬性了。”這令他感到痛心。打個比方,就好比華裔駱家輝,長個東方臉,一開口才發現活脫脫是個美國人!——骨子裏的全是西方理念。

  關於中國畫的真正實質,姜建忠贊同藝術批評家朱其的觀點:無論以道教或佛教為觀念基礎,中國的文人畫和文言文,其實是個泛靈論意義上的語言體系。而這個“泛靈論”,在進入民國之後,中國繪畫語言轉入無神論層面:偏離真實的形象轉入西方的表現主義,接近真實的形象靠向現實主義,“這都偏離了中國繪畫語言自身的泛靈論傳統”。

  對於國畫,姜欣賞八大山人、董其昌、齊白石、黃賓虹、任伯年等的作品。關於他所理解的國畫,姜建忠表示,化陽剛為陰柔是中國文人畫的內在核心。傳統中國山水、花鳥人物,“雖然逸筆縱橫卻洗空凡格,地老天荒,靜穆蕭疏”。

  “高手之間,彼此欣賞的其實更是文化氣質。”藝術,在如今快速生産、刀光劍影的現代化急躁中,有些人把成功解讀為現代時,追求票子房子車子,甚至放棄藝術本身;有些人力不從心改弦易轍,奔赴其他領域。姜建忠説他提倡職業操守,要懂得放棄和“享受寂寞”,“也更要研究文化,方可形成獨有文化氣質”。

  姜建忠珍藏明式傢具,他以一張黃花梨書案喝茶招待客人。姜常跟學生及友人以此木作比:黃花梨幾百年方可成才,幾代人也只是過眼煙雲;新疆沖天楊只需幾年便如碗口粗大,卻是空心。“若是微波爐裏出來的紅燒肉,必定索然無味。”多年以來,他強調經典、守望經典,堅信文化積澱,日久彌堅。

熱詞:

  • 姜建忠
  • 梵高
  • 思念
  • 研究生
  • 中西繪畫
  • 泛靈論
  • 繪畫語言
  • 現代
  • 油畫
  • 五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