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李哲:拿什麼拯救中國股市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0日 0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年12月13日是中國股市應該銘記的日子,該日滬指失守2245點,股指重返十年前。據統計,去年以來,市場能夠盈利的股民只佔7.5%,82.5%的股民出現了虧損,接近3成的股民虧損50%以上。

  面對羸弱的股市,近來市場消息面“暖風”頻吹,但似乎並未從根本上找到破解中國股市跌跌不休的癥結,市場隨後空頭繼續殺跌,2200點、2150點等重要關口接連告破。那麼,到底拿什麼才能拯救我們的股市呢?

  首先,正確認識股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我們的股市。中國的股市是改革開放的産物。在滬深交易所成立之初,股市就承擔了為國企脫困的重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一任務基本完成,絕大部分國有企業都已實現上市。現在股市又扛起了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重擔,以超常規的速度支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些企業的融資問題,中小板、創業板齊上,新三板也已完成代辦轉讓系統調試工作,蓄勢待發。中國股市的確越來越大,但大而不強,在畸形的發展下,融資功能日趨衰弱,大比例超募以及上市後的新股破發都反映了資本的錯配、漏配,是市場配置效率低下的集中體現。

  其次,深化改革,從制度上消除上市企業“三高”發行。由一級市場吹起的泡沫,再通過二級市場擠壓、刺破,這種有利於融資者而傷害投資人的做法,使得股市指數漲不起來,投資者很受傷害。二級市場風險劇增而缺乏應有的財富效應,使得股市缺乏持續發展動力。一方面,作為國家融通資金的重要平臺,股市必須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市場擴容必須緩行,每每新股發行,特別是大盤股登陸滬深A股市場,無一例外地都給脆弱的市場帶來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在市場極度頹廢、信心消失殆盡之際,限制“三高”發行,對“三高”發行企業實施“窗口指導”無疑有利於提振股市信心,打擊一級市場的暴利,對於股市投資者來説,就是極大的利好。

  最後,A股市場亟待重塑財富分配製度。對國民財富進行再分配是股市的一項重要職能。有數據表明,僅從首發募集資金來看,股市頭十年首發募集資金近2949.84億元,而最近十年股市首發募集資金卻高達17685.44億元,前後相差近6倍。這些財富流向上市企業,實現了超高比例的募集,不僅肥了券商保薦人,還製造了一大批千萬億萬富豪。自創業板2009年掛牌之日起,資金超募就成為常態。截至2011年10月27日,271家公司實際募資1788.34億元,超募1124.16億元。

  這樣的分配機制唯獨沒有考慮到中小投資者的收益。僅從分紅看,近七成公司上市十年未有現金分紅。2001年6月至2011年10月,中國股市十年間的累計分紅僅僅只有7500.67億元,扣除為國家繳納了5388.91億元的印花稅,加之交易佣金等費用和股市的暴跌,中小投資者賺錢者寥寥,而虧損纍纍。因此,不斷完善分紅制度在內的各項政策制度,考慮股市融資者的合理利益訴求,才是將“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這句口號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

熱詞:

  • 中國股市
  • 股市指數
  • 股市投資者
  • 破發
  • 三高
  • 滬指
  • 消息面
  • 股指
  • 窗口指導
  • 暖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