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臺當局“主計處”最新統計,去年前11個月,“結構性失業”高達56000人,比上一年暴增23000人,人數創近6年最高。教授辛炳隆説,台灣結構性失業人數攀高,主要是産業外移的後遺症。
財經官員解釋,所謂“結構性失業”,是指産業結構改變,使得勞工依原有技能無法找到工作。更嚴重的是,因産業結構改變而失業的勞工,即使景氣好轉,也未必找得到工作。
官員分析,前年開始的這一波全球經濟衰退,導致許多企業大量裁員,使得失業率大幅升高;不過,因為經濟循環伴隨而來的産業結構改變,使得許多勞工難以原有技術、知識獲得工作,是台灣結構性失業人數去年快速升高的原因。
過去幾年來,台灣的結構性失業人數平均約在3萬人左右;但去年前11個月卻暴增至56000人,顯示台灣結構性失業明顯轉趨嚴重。
依照“主計處”定義,失業原因的形成,主要分成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循環性失業三種。所謂“循環性失業”,是指季節性失業,主要是受到景氣高低起伏的影響,就像這次金融海嘯導致失業人數激增,多半屬於循環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則是指勞資媒合不良,市場中有人才,但資方找不到。
根據最新統計指出,島內今年前11個月的摩擦性失業人數降至221000人,是近5年來最低;循環性失業快速攀升至339000人,為歷年最高;結構性失業56000人,創下近6年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