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要在未來的中國家電零售格局中佔據先機,唯有先在供需鏈上取得主導地位,進而才能在零售市場上佔據有利位置
文/胡若言
百思買自有品牌上海徐家匯旗艦店將在2011年四季度下旬重新開張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像一枚重磅炸彈,在國內家電零售圈炸開了鍋。此前退出時,百思買曾表示將融入五星電器品牌重開,但從近期消息看,百思買或將以自有品牌通過“電子商務+實體店”的形式重返中國市場。
針對百思買的這一最新舉動,有質疑者提出,重返中國市場的百思買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客觀而言,2011年年初被定性為“百思買敗退中國”的結論其實並非完全準確。當時,它在中國市場上的門店總數為6家,僅僅6家店並不能言其在中國有所謂的業務群,僅可説成幾個對中國市場測試的端點而已,由於對中國市場通過數個端點的測試不太順利,繼而關掉,這是正常的。並不能因此將百思買定性為失敗者。雖然這次在中國的實驗並不成功,但就測試的效果而言,卻是獲益匪淺,起碼它知道了在中國市場,按照自己原有的套路是行不通的。
再者,即使當時百思買關閉了所有門店,但其控股子公司五星電器一直在國內“雷打未動”,所以,百思買表面隱去,實則一直未離開。
如今回過頭來探究百思買年初陸續關店的始末。筆者認為,原因有二。首先,當時整個北美的宏觀市場環境不盡向好,百思買在北美市場上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正面臨著一些邊緣的調整;其次,北美那一套模式複製到中國,遭到了“水土不服”的尷尬境遇,其市場前景不溫不火,遠遠偏離預期。
作為全球最大的家電零售企業,百思買在中國市場發揮不出自己的優勢,根本還是因為其在中國市場並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目前全球零售賣場的模式基本一致,我國本土的家電連鎖企業像蘇寧、國美模式與其相比,並無二致。但在消費需求上,北美市場與中國卻存在極大差異。於是,百思買的採購被分割為兩種類型:北美採和中國採。為北美市場提供的産品是一種價格水平,在中國市場的産品反倒是另一種價格水平,其在中國市場上的採購形式為單獨採購,由於門店數量有限,無法構成規模效應,故而採購成本加大,其與蘇寧、國美相較,已落下風。
如果所傳消息屬實,百思買攜“電子商務+實體店”的形式重返中國市場,這也僅僅是一種不同戰術模式,而且目前蘇寧、國美也都採取了這種虛實結合的雙管齊下戰略。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百思買的當務之急還是解決其採購,不解決中國市場孤立於北美單獨採購的問題,不管用什麼樣的模式,百思買在中國市場都難有作為。
這次重返,要想實現在中國市場的突破,百思買唯有把北美和中國市場並軌,別無他法。所謂並軌,就是找到北美市場和中國市場的交集,然後統一採購,降低採購成本,如果不能發揮它在北美市場的優勢,在中國市場用任何模式都是徒勞。
當前國內家電零售業的競爭非常激烈,包括日本三田電機等外資企業也加緊在中國市場的佈局,海爾也在快速整合三四級渠道商。要在未來的中國家電零售格局中佔據先機,唯有先在供需鏈上取得主導地位,進而才能在零售市場上佔據有利位置。
循著這個思路,包括百思買在內的家電零售商,目前要做的最大功課就是加強對供需鏈的管理。所謂供需鏈,實際上是一種“雲+端”的格局。如果沒有雲,端便失去了效用,只有數據才可以把用戶捆住,消費者買一個硬體,買誰的都可以,但是如果這個硬體和雲團結合,用戶的年限就增多。反過來,能優化供需鏈或者控制供需鏈的企業,才能在家電零售圈中突圍,如果沒有供需鏈控制能力,不管開多大規模的店,開出去,還得退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