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1年,受歐債危機、“雙反”調查等“外憂”與産能過剩、行業混亂等“內患”的雙重影響,光伏産業遭遇“嚴冬”。
昨日(1月16日),成都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四川太陽能電池出口呈現出量增價跌的態勢。去年,四川出口太陽能電池170萬個,價值4億美元,分別較2010年大幅增加71.4%和增長19.7%;出口均價為每個234.3美元,下跌30.1%。
“目前,我國的光伏産業是‘兩頭在外’,技術和市場受制於人。”四川新能源産業促進會副會長、研究員級高工李映發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累積的供過於求以及大規模的産品價格下跌或許將成為壓垮一些光伏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據悉,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産業的上遊多晶硅産業的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7大廠商手中,其基本壟斷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應;另一方面,太陽能電池終端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其中,西班牙、德國等國的光伏安裝量佔全球安裝總量的六成多。受此影響,雖然我國光伏産品的産量已經穩居世界頭把交椅,但“兩頭在外”的格局使得我國光伏製造廠商在産業鏈中處於承擔風險較大,且獲取利潤較低的環節。
對此,李映發認為正是因為産業格局“兩頭在外”,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的光伏産業缺少話語權,在整個光伏産業的“冬季”,一些資金緊缺、技術薄弱的企業將出局。
光伏産業産能過剩隱憂凸現。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多晶硅概念在國內逐漸升溫,許多上市企業紛紛涉足其中,包括南玻A、川投能源、天威保變、特變電工、樂山電力等10余家。2008年雖然遭遇金融危機,但此後很多企業仍然逆市擴産。目前我國在建多晶硅項目總數逾20個,總投資額逾700億元。
海通證券發佈的一份研報稱,國內有半數的光伏企業已經停産,另有30%處於半停産狀態,而餘下的20%正掙紮在維持現有生産水平的邊緣。他們認為,目前階段,正處於邊際産能擠出的階段,隨著無效産能的逐步退出,整個供需環境將變得更為健康,為新一輪景氣週期的來臨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