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日本《朝日新聞》1月5日報道】題:東亞會毀滅嗎?
朝鮮的金正日總書記逝世,增加了東亞地區局勢的不透明度。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將於今年進行領導人換屆。今後,東亞秩序將發生何種改變,是否會進入流動變化期,日本在其間應如何行動?我們就此採訪了日本亞洲研究的第一人———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校長白石隆先生。
控制和管理緊張局面
問:您如何看待朝鮮領導人更迭對東亞地區帶來的影響?
答:我們首先應當理解的是,東亞地區在安全領域存在結構性緊張。其後,我們才能研究朝鮮領導人更迭具有何種意義。
問:什麼是“結構性緊張”?
答:例如,在冷戰後的歐洲,北約作為安全機制向東擴張;而作為政治經濟合作及整合的機制,歐盟也在向東擴張。由於安全機制的範圍相對更大,就不會産生緊張情況。
但在亞洲,經貿機制的範圍大於安全機制。這裡有的國家加入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安全機制,有的國家則在安全政策上以此類機制的地區存在為前提,還有並未進入這種機制且政治體制相異的中國和越南等國家。由於東亞經濟整合的結果,這些國家構成了同一個經貿機制。在此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崛起和軍備的增強,必然會帶來安全領域的緊張局面。
問:東亞地區是否有可能不産生這種緊張局面?
答:如果中國進入了以美國為中心的機制,自然另當別論。但只要當前的體制持續,緊張就不可避免,我們只能與緊張共存。重要的是,如何控制和管理這種緊張局面?
問:發揮“控制和管理”作用的國家是否仍應是美國?
答:不僅是美國,東亞所有國家都必須參與其中。去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澳大利亞發表演講時表示,美國已作出了戰略決策,今後將作為太平洋國家在該地區長期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過去,東亞安全機制是以美國為核心,建立美日韓扇形結構。而奧巴馬政府將把這一機制轉變為網狀結構。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將參加這一網絡,而中國也應當與美國一同參與這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