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理財 >

警惕第三方理財獨立並不獨立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2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信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免費諮詢、一對一個性化定制、區別於基金等金融機構的獨立性……這些都是第三方理財機構打出的誘人宣傳標語。近年來,隨著諾亞財富在美成功上市,形形色色的第三方理財機構開始顯現於人們的視野,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目光。日漸龐大的新晉富豪群體,正在熱切尋找著財富的投資出口,而諸如股票、基金等傳統投資渠道或因收益率過低、或因不確定性風險過大而逐漸被摒棄,這些都為第三方理財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然而,面對這個舶來品,普通投資者在感興趣的同時不免有些疑惑:第三方理財究竟是什麼?它是否能像“傳説”中那樣成為並不專業的投資者專業的投資顧問?國內一些機構標榜的免費諮詢服務又是否可靠?在華麗的廣告語背後,其實國內的第三方理財不可避免地面臨種種獨立與監管難題。

    第三方理財江湖諸侯並起

    樓市、股市方興未艾,銀行理財産品、各種信託、債券就齊頭趕上。在瘋狂的理財市場中,很少人會反思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會不會理財?有調查顯示,內地僅有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精通財務規劃,為全球各受訪國家和地區最低比例。金融市場紛繁複雜,漫天的廣告、艱澀的術語,讓缺乏理財規劃知識的普通市民望而生畏。在這個時候,標榜能夠幫助普通市民也能夠在市場的紛擾中看清自我、找準財務位置和方向,獨立於普通金融機構的理財顧問服務——第三方理財應運而生。

    然而一如其它舶來品在國內的“變形記”,第三方理財也引發了市場人士的探討,尤其是其獨立性與監管性,或許並不如想象中那麼華麗。

  解惑“第三方理財”

  1和一般理財相比優勢在何處?

    一般而言,第三方理財服務會包括以下五步流程:1、會面了解,收集資料;2、分析資料,擬定方案;3、回訪討論,確定方案;4、詳細解釋,執行方案;5、定期檢討,修訂方案。在這五步中,理財顧問會和客戶多次面對面交談,盡可能設計出適合客戶的理財方案。區別於傳統理財方式,第三方理財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不隸屬金融機構的獨立性。從第三方理財的獨立特性來説,由於並不隸屬證券、基金、銀行、保險任一金融機構,第三方理財標榜能完全忠誠于顧客利益,免受金融機構的影響,為客戶選擇真正符合其利益的金融産品。理財專家表示,這一點可以彌補目前分業經營的弊端,改變和優化傳統金融産品的售賣模式,建立以客戶利益為核心的中心性理財服務模式。

    第二,個性化。第三方理財服務是一對一的個性化理財,與銀行、保險等機構理財顧問提供的具體投資建議或售賣金融産品不同,第三方獨立理財顧問提供的是總體的理財規劃戰略與方案,會幫助客戶制定一個長期的可執行計劃,更側重量身定做和個性化。簡單而言,它並非簡單的建議客戶買入或賣出某一種金融産品,而是從客戶的財務情況和財務目標出發,為家庭提供一整套的綜合性解決方案。

    第三,全方位。和銀行、基金或保險等金融機構一般具有局限性不同,獨立的理財機構可以涵蓋的金融産品包括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等,也包括傳統的資産管理業務和海外投資策劃。此外,第三方理財機構與金融機構有緊密合作的信息、結算和諮詢系統,其跨行業、跨領域的優勢,有助於為客戶提供更為全面的理財服務。

  2國內外“第三方理財”有何差別?

    第三方理財是舶來品,也就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和其它舶來品一樣的問題,即是在國內的“變形記”。

    在歐美國家,第三方理財發展歷史悠久且成熟完善。在美國,有60%的市場份額是被第三方理財機構佔有,澳洲為50%,香港也有30%。而在國內,早期形成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是在2003年前後。當時,有一批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希望獨立出來,以顧問方式為客戶提供第三方理財,以客戶的實際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為客戶做理財規劃和資産配置,並獨立地分析客戶的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所需投資工具,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

    不過相比國外,在中國目前的市場,第三方理財機構則更像是單純的類似金融仲介機構,為銀行、信託、券商、PE的金融投資品尋找投資者,收入來源則是這些金融機構支付的佣金。第三方理財機構的從業者大多曾具備金融機構從業經歷,利用之前的專業積累和金融從業執照,銷售熟悉的産品,但無需按照監管部門要求參加執業培訓和考核。與此同時,國內的第三方理財市場佔有比率僅僅是1%,因此第三方理財也被多數業內人士認為發展空間巨大。

  3第三方理財服務真有免費的午餐

    與境外這類第三方理財機構的收費模式不同,許多國內的第三方理財服務公司會宣稱“免費”,多數機構採用的是向客戶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向金融機構收取佣金的盈利模式,即從上遊收費。此外,在資産管理費用上,也有部分國內第三方理財機構效倣海外。海外的第三方理財通常會收取會員一定金額的年費,在某些機構也稱為資産管理費,金額一般是所管理客戶資産的0.8%~1%左右。不過,這樣的國內機構很少,一些以研究為賣點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在最初的三年每年收取5%的管理費,但服務到期後,這15%還是會直接返還客戶的,真正的佣金則還是來自於金融機構。

    這就難免會産生兩個問題,一是客戶要享受到理財公司最核心的服務的還是有一些前提條件,例如某理財公司就要求“買産品”,不同金融機構産品本身門檻的不同則決定了“入會”的門檻。比如私募産品100萬元起,PE投資500萬元起,價格最低的産品也在50萬元以上,買任意金額的産品都可入會。二是向上遊收費的模式會引發道德風險,銷售人員在銷售産品的過程中更願意銷售那些高提成的産品,這類産品往往風險較高,出於佣金考慮,銷售人員有可能傾向於隱瞞某些産品風險,有失第三方的獨立和公正性。

  4投資者風險誰來監管?

    “一些銀行理財産品忽悠了投資者,我們可以投訴銀監會。但如果第三方理財機構出了問題,我們應該找誰?”這是困擾著眾多投資者的一個關鍵問題。

    據業內人士透露,監管層目前已經關注到了第三方理財機構所開展的業務模式,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監管措施。因為第三方理財機構什麼産品都可以推銷,信託、銀行産品、PE、黃金、公募基金、保險等,不同産品對應不同的監管部門,涉及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發改委等多個部委,預計短期內可能都不會出臺對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監管。

    然而在這個監管空白的“灰色地帶”,僅靠自身的道德約束似乎又並沒有那麼可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打著各種名號,開展第三方理財業務的公司有上萬家,其中只有10家左右人員規模在100個人以上,“信託公司、保險公司的營銷員,一兩個人只要具備了一定的客戶資源,就可以出來做理財公司”。有業內人士直言,“去偷,去搶,挖銀行客戶經理,走飛單、承諾客戶回佣等大有人在”。

    與此同時,第三方理財機構還面臨著自身的洗牌問題,因為銀行仍舊是主要渠道,而過去銷售最多的信託産品數量不斷下降,對於PE産品、另類投資品甚至基金、保險、黃金等又還在摸索中,一些小的“沒有貨源”的理財機構,很可能會因為難以拿到好的産品被市場淘汰。

    在風險面前,投資者選擇第三方理財機構規劃自己的理財計劃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有長遠規劃,不要計較一時得失,因為分析師會根據客戶的目標做出長達數十年的建議;二是要與自己的人生目標相結合,因為會根據個人風險屬性進行靈活配置;三是謹慎選擇機構,因為目前國內第三方理財機構確實處於良莠不齊但又監管略有缺失的環境。

  名詞解釋

    所謂第三方理財,指的是不隸屬於任何基金、銀行、保險或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仲介機構,獨立為客戶分析財務狀況和理財需求,判斷所需投資工具,提供綜合性的理財規劃服務。不同於通常的金融機構,第三方理財顧問更像是作為客戶的財務“家庭醫生”而存在——直接對客戶負責,了解客戶財政狀況,量身定制投資策略。

熱詞:

  • 理財市場
  • 理財需求
  • 理財規劃
  • 理財服務
  • 理財顧問
  • 資産管理費
  • 理財專家
  • 理財公司
  • 理財方式
  • 理財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