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規模上來了,資金卻榨幹了。”———在1月9日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年會上,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的眾多小額貸款公司紛紛“哭窮”。去年新增貸款接近2000億的小額貸款機構,近年來一躍成為金融危機之後成長最迅猛的金融機構之一。然而,去年下半年以來,它們卻遭遇嚴峻的融資瓶頸。
記者從上述會議中了解到,小貸機構的金融普惠性特質決定了國家政策顯然不會棄之於不顧,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探討小貸機構入資本市場的可能性,以財政為後盾的小貸機構政策性融資機制也在醞釀當中。
“八分天下,我們(小貸機構)佔其一。”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部務委員會副主席焦瑾璞告訴記者,近年來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平均每個月成立150家,去年小貸公司新增貸款接近2000億元,且累計發放貸款達1.2萬億元,為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他表示,這一放貸規模甚至高於一些商業銀行,照此計算,小額貸款公司發放的貸款量佔其八分之一。
除貸款規模不斷增加以外,小額貸款機構的資金利潤率也趨向於穩定。據焦瑾璞介紹,“當前小額貸款公司的毛利率大約在20%左右,如果扣除稅、成本工資等,其資金利潤率則約為8%到10%,與社會平均利潤率水平相當。”
儘管如此,有關政策對小額貸款機構的融資比例限制卻與其發展需求極不不匹配。“政策所規定的小貸公司融資比例太低了,小貸公司後續發展的瓶頸問題解決不了,以後要做強非常有困難。”浙江紹興縣匯金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松海告訴記者。
根據監管規定,小額貸款公司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餘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的50%。然而,在國際上,如小貸公司這類的非存款類放貸機構,主要的資金來源是資本市場,具體是債券市場,一般為商業票據和債券,特別以商業票據為主,而中國的商業票據是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
“去年在中國市場上發行的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接近1.5萬億人民幣,這個市場目前對小貸公司還沒有開,發債的都是大型國企。”國際金融公司成都辦公室主任賴金昌建議,上述市場應該對非存款類放貸機構開放。“在這個基礎上,一方面我們要繼續鞏固從銀行融資的方式,另一方面還要探索其他融資方式。”賴金昌説。據悉,在國際上,非存款類放貸機構的資金杠桿率一般是4到8,在中國只有0.5。
在會議上,針對小貸公司後續資金“捉襟見肘”的現狀,業界紛紛提出對於小貸機構赴資本市場融資一説。對此,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副秘書長申秀文認為值得一試,“第一,可以探索發小額貸款公司的集合債券,通過發債的形式為小貸公司籌集一部分資金;第二,可以考慮優秀的小貸公司通過IPO融資;第三,可以通過股權投資基金的形式對小貸公司進行融資,逐步拓寬小貸公司融資渠道。此外,信貸資産轉讓能夠繞過對小貸公司的融資比例限制,這或許也是一個方向。”
除了尋求資本市場融資的途徑之外,政策性融資支持也將成為小貸機構獲取資金的重要途徑之一。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政府的支持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但是財政資金要支持,應該是努力形成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信貸放大的這樣‘四兩撥千斤’的機制,”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