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京城劇場大量閒置之憂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8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日前,一系列扶持文化事業的措施不斷出臺,在政策利好的局面下,一方面劇場數目不斷增加,可另一方面觀眾卻不愛進劇場,這尖銳的供求矛盾是如何造成的?

  去年12月,在中華世紀壇當代藝術館召開的“馬拉松對話”論壇上,北京戲劇協會秘書長楊乾武直言:“雖然國家給出了很好的政策,但是文化發展繁榮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提升,更要是讓‘內涵’如何豐富起來。”

  大部分劇場處於閒置狀態

  北京去年演出場所硬體建設的步伐加快許多,相關部門近期又出臺政策準備在京建設80所到100所劇院,但作為戲劇愛好者來説,想要去看話劇還是固定的幾個地方,普通民眾對於文化設施硬體建設的感知並不是很明顯。

  據國話先鋒劇場總經理傅維伯向記者介紹,現有劇場多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態,或者説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有些劇場建起來後一年就三五場演出。這可都是政府的投入啊,如何把這筆資金運用好,滿足老百姓文化需求,才是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

  道略文化産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毛修炳也贊同,“北京市目前正在演出的劇場有180多個。但是有的一年就演一兩場、兩三場。2010年統計,演200場以上的劇場只有40多家。一年能演50場的也有81家。也就是説,100家劇場演出不到50場。大部分劇場處於半閒置狀態。

  傅維伯認為,從政府角度看,對文化硬體建設投入不小,北京這樣一個大都市,再有200個劇場從數量上講也不多,但是有了這麼多劇場必須得配套。不要光把劇場數字增加起來,它的産品、各個方面的管理是文化從業者的新課題。

  劇場魅力在於人不在於樓

  “拉斯維加斯漂不漂亮?但是美國從沒把它作為文化代表,文化代表是百老匯。所以我們戲劇人的責任不是要蓋多少劇場,而要將文化的內涵和品牌打造出來。”

  楊乾武認為,現在文化産業過於注重硬體建設,而忽略了營造軟體環境,“做劇場是依託文化因素還是僅僅追逐利益?”

  “我們一想起國外的劇場,不是因為它有多漂亮宏偉,而是這個劇場出過什麼人,出過什麼戲。不説國外,就説咱們首都劇場。”楊乾武説:“很簡樸的一個樓,就因為裏面出了焦菊隱、老舍、曹禺,我們就有了經典的人藝,觀眾路過這的時候就會想起這些人,而不是樓多高。所以劇場的魅力在於人不在於樓。”

  “如果沒有這些人劇場就是一個房子。文化産業不是光靠錢,再多錢不見得造出人才來。”劇評人解璽章也認為,劇場的可持續性發展首先要有人才,要有好戲,沒有人和戲,劇場蓋得再多也沒用。

  “我看新聞説北京要蓋幾十、上百個劇場很納悶,能有多少戲在那兒演出。現在我們有多少導演、編劇、好的演員?這些演員24小時不休息在這些劇場演戲,要按照政府現在蓋的劇院來説都鋪不滿。我不知道蓋這麼多劇場幹嘛用?”他認為營造文化的氣氛非常重要,“在莫斯科每天晚上有100多家劇場在演話劇、舞劇,而且都有人看。那我們這有多少人來看呢?我們先不説交通、票價的情況,就説這個戲能不能滿足大家的要求?”

熱詞:

  • 戲劇
  • 生意
  • 演員
  • 觀眾
  • 劇目
  • 創作者
  • 文化産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