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加強金融監管協調 統一管理國有金融資産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08: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夏斌:推進宏觀審慎監管 宗良:可考慮設立金融國資委

  加強金融監管協調 統一管理國有金融資産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召開,業內人士預計屆時將明確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促進國有金融資本合理佈局,優化結構,提高運作效率,金融國資委有其建立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但進行實際操作應遵循市場規律。至於宏觀審慎監管,仍需聯絡中國金融實際進一步研究與協調。

  宗良

  混業經營大勢所趨 宏觀審慎監管應加快推進

  中國證券報: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路徑是什麼,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

  夏斌:我國目前實際上是“跨行業投資、分業經營”,並不是標準意義上的混業經營。如果把我説的金融機構“跨行投資、分業經營”稱之為混業經營,則需進一步研究對它的監管問題。監管內容主要有五方面:一是資本充足率問題,防止資本重復計算;二是高管人員的任職監管問題;三是面對複雜的法人結構、業務活動結構和管理結構而帶來的監管問題;四是集團內不同子公司會計準則不同而帶來的問題;五是由於各國監管之間、國內不同監管部門之間,因政策不同容易造成的監管“盲點”問題。

  宗良:混業經營是金融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首先,混業經營的銀行比單純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更加具有競爭力。混業經營可以使銀行提供更加全面豐富的産品和服務,可以降低經營和服務客戶的成本。其次,混業經營使銀行具有更強的抗週期性,更穩定持續的盈利能力。實行混業經營的大型銀行之所以在危機中相對穩健,多元化業務模式再次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具有不同週期的穩定性,呈現負相關的關係。所以,多元化的業務組合,對於多樣化業務組合、穩定收入來源具有積極意義。

  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金融機構也積極推進國際化發展,融入世界金融市場中,所以鼓勵部分金融機構開展混業經營是我國金融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做大做強金融業的必然選擇。

  中國證券報:在實施宏觀審慎監管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夏斌:關於宏觀審慎管理或監管,國外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已提出,但真正開始認真研究並被國際社會普遍重視,是這次金融危機之後。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部門的政策已在體現宏觀審慎管理的要求。我認為,要聯絡中國實際來研究這一問題,一次金融工作會議恐怕還難以徹底解決,仍需要會後進一步研究、磋商與協調,許多方面還亟待破題。例如,貫徹動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與貫徹巴塞爾協議是什麼關係;存貸比管理與巴塞爾協議Ⅲ、與央行靈活的宏觀調控又是什麼關係等。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前我國金融發展相對“滯後”,創新是唯一的推動力。如何處理好加強金融監管和鼓勵金融創新的關係,是多年來始終沒有處理好的一大問題,而這是提高中國金融監管有效性的極其重要的環節。

  宗良:面對不可逆轉的混業經營趨勢,有必要加快國內、國際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建設,進一步彌補監管真空,防範各類風險以及外部衝擊。

  我國應該繼續堅持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機構職能相分離的原則,同時賦予央行主監管協調人的地位,可以考慮建立由央行&&、“一行三會”、財政部、發改委等機構參加的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中央銀行與金融監管等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同時,應當高度重視産業投資集團下設的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引發的風險傳導效應。

  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部門的政策已在體現宏觀審慎管理的要求。實施宏觀審慎監管要聯絡中國實際來研究這一問題,一次金融工作會議恐怕還難以徹底解決,仍需要會後進一步研究、磋商與協調,許多方面還亟待破題。

  面對不可逆轉的混業經營趨勢,有必要加快國內、國際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建設,進一步彌補監管真空,防範各類風險以及外部衝擊。

  加強金融資産管理 可考慮建立金融國資委

  中國證券報:目前各方對是否建立金融國資委的討論非常激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夏斌:中央與地方各類國有金融機構的管理,確實應該統一。統一管理當然要有一個“載體”,而這個“載體”的建立要考慮成本、效率。我認為,完全可以在改造中央匯金公司的基礎上搭建。並且,要對這個新設機構如何管理鉅額金融國有資産提出明確嚴厲的要求;應根據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進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這個新設機構的工作提出管理目標、管理原則和一些短期的策略性措施。該機構在管理中要遵循市場規律,並著眼于培育中國金融機構在國際同業中的競爭力,但不應一味追求金融資産管理“規模越做越大、增值越快”。

  宗良:在我國國有金融資産管理領域,多部委在行使公共管理職能的同時履行出資人職能,政資不分,目標多元。借鑒國際國有金融資産管理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目前我國迫切需要建立政府管理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新型國有金融資産管理體制,新設國有金融資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出資人的職能。未來應該在金融國資委和匯金、國有金融機構之間建立唯一的所有權聯絡,由金融國資委對國有金融資産公司行使出資人權利,減少國有金融機構的“婆婆”。

  中國證券報:如果成立金融國資委,將涉及多部門的權利轉移和部門協調,如何劃清金融國資委與公共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職能邊界?

  宗良:應該講社會管理只能與國有資産管理職能分離。首先,財政部、匯金所持中央級國有金融資産劃撥至金融國資委。可以考慮將財政部所持中央級國有金融機構的股權劃轉至金融國資委,財政部逐步剝離國有出資人職能,避免公共行政管理職能與出資人職能的衝突。將匯金所持有的國有金融資産劃轉至金融國資委,這不僅有利於統一國有金融資産管理,也有助於使中投作為主權財富基金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晰。

  保留匯金公司作為金融國資委市場化股權投資運作平臺,而中投成為單純的主權財富基金,不再行使出資人職責。為促進國有金融資本合理佈局和結構優化,提高運作效率,一方面,金融國資委可以將一些規模小、資産質量差的金融企業劃入匯金公司,實行資産處置和運營;另一方面,金融國資委可以授權委託匯金公司,著眼于增量國有金融資本的投資。

  其次,理順金融國資委和央行的關係。央行的主要職責是制定貨幣政策和穩定金融體系,應當使央行逐步從管理出資人職責及部分金融監管職責中退出,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第三,剝離金融監管機構履行的出資人職能。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應當從出資人角色中逐步退出,集中行使金融監管職能,尤其是應當將“三會”的人事權劃撥至金融國資委。

  為避免重走行政干預的老路,金融國資委在運行中可以借鑒淡馬錫實行“積極股東”的管理手法,即通過影響下屬公司的戰略方向來行使股東權利,但不具體插手其日常商業運作。

  中央與地方各類國有金融機構的管理,確實應該統一。新設機構完全可以在改造中央匯金公司的基礎上搭建。並且,要對這個新設機構如何管理鉅額金融國有資産提出明確的要求。

  目前我國迫切需要建立政府管理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新型國有金融資産管理體制,新設國有金融資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出資人的職能。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中國證券報:應如何在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推動金融市場改革?

  夏斌:在面對國內各種複雜的矛盾中,始終如一地堅持市場導向。這是中國金融改革始終回避不了的核心準則。儘管在戰略過渡期內的某一時期,在某些政策措施上,可以帶有行政的、政策性的痕跡,但是必須認識到,這是暫時的、不得已的、過渡性的。中國金融改革這絲毫不應改變的方向,應是清醒的、是市場導向的。

  因此,面對未來世界經濟、金融的不確定和可能再次發生的劇烈動蕩,中國在著手匯率更趨浮動、放鬆資本管制、人民幣區域化等更為開放的改革中,必須始終關注外部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始終不忘構築不斷適應新環境、又能充分應對外部衝擊的風險防範網。因為在中國成為“金融強國”之前,國內的貨幣政策影響及其他治理機制對外部風險的傳遞,仍甚為敏感。

  從中國未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發,同時結合現實中國金融供給的特徵,即“金融滯後”和“金融弱國”特點,未來金融戰略的取向,必須也只能是在一個歷史過渡時期內,國內金融加快“充分的市場化”,涉外金融包括匯率、資本賬戶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內容應追求“有限的全球化”。同時,不管是國內的改革措施還是對外的開放措施,無論何時採取、採取力度有多大,都必須始終警惕是否有利於構築抵禦外部風險衝擊網。不管推進什麼改革,其戰略視角一定要著眼于兩點:一是未來的中國金融,應以充分的市場化為導向;二是未來的中國金融,應同時具備在開放中應對任何外部衝擊的能力。

  未來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原則,是在面對國內各種複雜的矛盾中,始終如一地堅持市場導向的原則。

  未來金融戰略的取向,必須也只能是在一個歷史過渡時期內,國內金融加快“充分的市場化”,涉外金融包括匯率、資本賬戶和人民幣國際化等應追求“有限的全球化”。(記者 張朝暉 陳瑩瑩)

熱詞:

  • 國有金融
  • 金融監管
  • 資産管理體制
  • 金融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