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劉方遠
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之爭,暫告一段落。
2011年的最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公佈了第三批獲得支付牌照的企業名單,又有61家機構獲得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許可》,是集中發牌數量最多的一次。
“這批名單基本覆蓋了之前公示企業的所有行業。”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表示,預計以後的發牌會趨於穩定,“而且時間週期和審查程度會趨嚴,不大可能再出現這樣大規模的發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批名單中,三大運營商的旗下公司終於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包括中國電信的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中國聯通的聯通沃易付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移動的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都成功拿到許可。
101張牌照
“現在有能力和意願拿牌的企業基本都申請過了,跨過牌照門檻之後,大家在業務和市場上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獲牌無望的企業則會轉而開始謀求與有牌企業的並購整合。”1月4日,一位支付企業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
張萌認為,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格局已經基本落定,但沒有拿牌的企業還能不能做業務以及具體的截止日期,目前並沒有明確説法。
按照2010年6月央行發佈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在2011年9月前未獲牌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就不能繼續相關業務。但在具體的執行中,並沒有按照9月1日的大限一刀切。
關於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牌照問題,從多年以前就開始了討論。第三方支付企業一方面盼望政策快速出臺,免去日後的不確定因素。另一方面又擔心門檻或者細則過嚴,導致大量民營企業出局。
2010年6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出臺以及隨後相關細則的公佈成為一切猜測的分水嶺。之後,所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都開始為獲得牌照而奔波。因為根據央行的規定,2011年9月1日就是支付牌照的“大限”,第三方支付企業在此之前沒有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將被清退出局,不得繼續相關業務。
一年之後的2011年5月26日,央行發放了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包括銀聯商務有限公司、財付通、快錢、盛付通等27家企業獲得第一批牌照。隨後的8月31日,央行又發放了第二批13家企業牌照,獲牌者包括上海銀聯、杭州銀通等。
在2011年12月31日公佈的第三批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名單中,共有61家企業獲批。至此,獲牌企業的總數達到了101家。“當初公示的企業有200家左右,現在101家拿牌,可以説格局已經基本明朗。”張萌認為,未來的重點是市場和業務方面的競爭。
中移動採用金融標準
在第三批名單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大運營商都獲得了支付牌照。這也意味著2012年移動支付領域的推進速度將會加快。
事實上,廣義的移動支付包括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兩部分。在遠程支付方面,一些互聯網公司如支付寶等已經擁有了多年的技術和用戶激烈。“運營商的優勢更多的還是在近場支付方面。”張萌認為。
而在近場支付模式中,電信運營商、銀行、終端廠商、芯片廠商和軟體廠商等都會參與其中,特別是具有主導能力的運營商和銀行均將近場支付作為自身移動支付戰略的核心部分。
早在2009年,三大運營商的手機支付業務就進入了試點商用階段。比如中國移動在2009年11月就正式推出了RFID-SIM卡,可以在星巴克等店舖以及世博場館內刷手機消費;聯通則宣佈與復旦微電子合作,通過定制機或者貼卡等方式實現手機消費。
之前在近場支付方面,中移動主推2.4G標準,其在上海、湖南等地的試點中都是採用2.4G標準。而銀聯則力挺13.56M的標準,在POS機改造中都是採用這一頻率。
標準無法統一,一度是移動支付不能大規模推進的難點。張萌表示,去年初基本明確了由銀聯主導,“近場支付採用13.56M標準,2.4G方案僅用於封閉應用環境,不允許進入金融流通領域”。但是在2011年底,又有消息稱未來可能兩種標準都會納入國標。
記者從中移動內部了解到,目前中國移動的思路依然是“融入金融標準,也就是13.56M的標準,現在並沒有接到任何變動的信息”。
該知情人士稱,“以前中國移動試點時候推廣的一些基於2.4G的業務,現在都沒有進一步發展了。”
中國移動目前已經加強了與銀行的合作,比如和浦發合作推出移動支付的小卡。另外,銀聯也在加快POS的改造速度,以便支持移動支付。知情人士表示,“現在已經有1萬台POS機完成了改造,主要在上海、湖南等地。預計2012年能達到50萬台。”目前,銀聯POS機的總數在200萬台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