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東北糧食連續8年豐産 農民遭遇三高難賺錢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4日 09: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農民種糧遭遇成本高、風險高、花費高

  □記者 楊成軍 王猛 管建濤 瀋陽、長春、哈爾濱報道

  作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和未來增産潛力最大地區,東北3省2011年糧食實現8連豐,突破1億噸,約佔全國糧食總産量19%。《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走訪10多個産糧大縣發現,在連續多年豐産背後,眾多種糧農民正遭遇生産成本高、經營風險高和生活花費高等新問題,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

  成本急增風險大 缺錢種地難獲利

  遼寧省大石橋市石佛鎮前房村第3村民組村民董春波和老伴一起種8畝水田。他告訴記者,2011年能打水稻1萬多斤,一年下來各項費用合計9812 .3元,主要包括化肥2041元,拉地脫谷1280元,農藥1247元,收割1200元,插秧960元,育苗894.3元,水費800元,土地平整480元,拉秧350元等。老董説,水稻還沒有賣,按照目前市場每斤1 .4元的收購價計算,每畝成本投入1226元,凈收益670多元。與2010年比較,一畝地收益變化不大,但成本增加了200多元。

  大連商品交易所此前對吉林省13個玉米種植調查點的走訪調查顯示,受年內通脹環境下物價水平整體上漲帶動,種植成本比2010年增幅多在15%至20%之間,其中以種子、化肥和人工成本上漲最為明顯。

  黑龍江省海倫市統計部門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農民人均農業生産支出花費2010年比2004年增長了86%,但同期人均農業生産凈收益增幅不到50%。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簡稱“前郭縣”)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顯示,農民人均農業生産支出花費從2004年的1255元,漲到2010年的3541元,但同期人均農業生産凈收益僅由3039元增至4251元。生産成本漲勢明顯,而收益未能同比例增加,投資回報有所下降。

  農業部前不久頒布的《全國種植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顯示,近年來,受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原材料漲價影響,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呈上漲態勢。加之農業人工費用不斷增加,推動了農業生産成本逐年提高。這份規劃還指出,從今後趨勢看,糧食生産逐步進入一個高成本時代。而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價格提高又受諸多因素制約,農業生産比較效益低的問題日益凸顯。

  黑龍江省青岡縣建設鄉雙富村支部書記盧丙華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全村現有耕地近1.2萬畝,常住農戶320戶、1350人,其中種糧面積超過100畝的大戶有20多個。大夥兒現在主要擔心,種地雖然掙錢,但與過去相比,本錢越來越多。今後沒錢投入,根本掙不到錢。一些人花錢購買各類農機,如果將來糧價下降、種地賠錢,這些借錢買的機械就成為累贅和負擔,種地經營風險越來越大。

  只靠賣糧過日子 生活改善有點難

  黑龍江省青岡縣建設鄉雙富村村民賴鳳國説,他和兒子一天至少兩包煙,只抽5元一盒的普通煙,孫子每天吃穿用的花銷得二三十元。全家5口人一年米麵油得花4000多元,肉蛋和青菜也花不少錢,但如果價太高,就少吃點。另外,每年“隨份子”錢還得1萬多元。一年各項生活花費累計至少3萬多元。

  黑龍江省慶安縣豐收鄉豐裕村村民丙樹林對物價上漲感受深刻,前幾年進城時10塊錢能喝二兩酒、點個菜,還能吃碗麵條,現在這點錢只夠點個菜。農民的糧食再不多賣點錢,生活就更困難了。

  黑龍江省明水縣雙興鄉雙河村農民鄒秀深説,家裏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一,一個讀小學二年級,他們每年在生活和學習上的開銷超過1萬元,是全家生活費用支出最大的一筆。

  吉林省前郭縣平鳳鄉黑崗子村農民張艷峰説,5年前,當地蓋三間瓦房用不到6萬元,2010年他家新蓋三間房,花掉11萬多元。

  遼寧省昌圖縣馬仲河鎮的李曙光在鎮上開了一家糧油食雜店,主要經營大米、白麵、食用油、雞蛋、豬肉、青菜和其它日雜用品。他説,當地農民以種玉米為主,平時吃大米、吃油都得花錢買。現在,一袋50斤重的大米比2011年初漲了不到5元。桶裝食用油品種比較雜,一桶5升的油價錢從53元到60元不等。現在價格漲得厲害的是豬肉和雞蛋,一些老百姓為了少花錢就沒有以前買的次數多了,每天賣的肉比過去少三分之一左右。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閱遼寧省昌圖縣和大石橋市、吉林省前郭縣和榆樹市、黑龍江省青岡縣和海倫市的統計年鑒發現,這6個産糧大縣(市)的農民從2004年到2010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逐年上漲,最低的是青岡縣2004年人均支出1186.4元,最高的是2010年榆樹市的4771.2元。

  在這6個産糧大縣(市),當地農民以種糧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農業生産獲得的總收入逐年增加,但在扣除同樣“水漲船高”的生産成本後,其農業生産凈收益增幅有限。除了吉林省前郭縣和榆樹市農民每年從事農業生産獲得的凈收益扣除生活消費支出略有剩餘外,其餘4個縣(市)的農民每年從事農業生産獲得的凈收益尚無法滿足其生活消費支出,即農民單純依靠種糧已無法“養家糊口”,人均年度缺口最低的571元,最高的3103.3元。

  據介紹,我國農民目前主要收入來源有4項,分別是以農業生産為代表的家庭經營收入、以外出務工為代表的工資性收入、以獲取各類補貼為代表的轉移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其中,家庭經營收入佔49%,工資性收入佔40%,轉移性收入佔7.7%,財産性收入佔3.3%。

  面對困難盼調控 價格推導促發展

  “現在大家最擔心的並不是掙多少錢,而是糧價不能漲得太快、太高,因為漲得高就意味著將來會跌得狠。”

  青岡縣建設鄉雙富村第5村民組村民陳景波告訴記者,在過去10年裏,種玉米的每畝凈收益從不到100元漲至400多元,尤其是最近兩年漲勢明顯。但現在大家最擔心的並不是掙多少錢,而是糧價不能漲得太快、太高,因為漲得高就意味著將來會跌得狠。我最希望的是糧價能穩定下來,就目前種玉米的投入成本而言,每畝地凈收益300元以上是我的價位底限。

  大石橋市石佛鎮前房村第3村民組村民董春波説,雖然我種水稻每畝凈收益670多元,與2010年比較變化不大,但成本卻增加了200多元,尤其是化肥、農藥和人工費漲得快。如果以後種地成本還增加,那真得考慮是否還堅持種地了,因為投入超過一定極限,就沒什麼意義了,畢竟種地的農民不是資本家、大老闆,玩不起高投入、高産出的買賣。希望國家能控制好各類農資價格,或者提高對農民的補貼額度,降低種地成本。

  大石橋市委書記王延東説,糧食生産進入高成本時代,農村社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是打破城鄉二元體制進程中的一種積極現象。在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市民化“三化”大背景下,隨著傳統的城鄉割裂、農村社會封閉和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等問題的日益消除,城市經濟必然影響農村經濟,其中價格推導是重要方面。但要注意到市場價格變動會直接影響生産,增加糧食和農業生産穩定發展的難度。因此,可以考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力度,避免農業生産領域內單一品種過熱,抬高産業運營成本,導致産能過剩、産業衰退,這種産業經濟週期波動對農民的影響和傷害。

熱詞:

  • 糧食生産
  • 豐産
  • 農民種糧
  • 農民市民化
  • 東北糧食
  • 凈收益
  • 前郭縣
  • 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