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

宏皓:經濟下行逼金融改革全面提速

發佈時間: 2012年08月09日 1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專欄介紹

宏皓

宏皓

專欄作家

原名章強。著名金融學家﹑融資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智庫首席金融學家、政府、上市公司融資顧問,中經産業基金理事會秘書長。

  《廣東省建設珠三角金融改革創新綜合實驗區總體方案》7月25日在廣州發佈,珠三角金融改革大幕開啟。中國經濟亟需解決的問題是金融改革,即加強金融對經濟的支撐力度,引導貨幣政策預調微調釋放出的流動性更好、更快地流進實體經濟,支持轉型發展。

  一、只有金融改革才能幫助中國經濟走出困局

  當前中國經濟調整不僅僅是週期性調整,有更深層次的制度原因。中國近10年的高增長主要來自於住房商品化和入世兩大制度紅利,而目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和這兩大制度紅利衰減有關。只有改革才能幫助中國經濟走出困局。金融改革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意義: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化解民間金融風險;化解銀行風險。尤其是利率市場將降低社會資金成本、抑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增長、促進産品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

  儘管中國的金融改革從未停止,但像今年這樣密集地推進金融改革卻是史無前例的。目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決定了金融改革正處在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一方面,經濟處於下行時期,通常改革的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增速、銀行資産質量提升與利潤正處在歷史高點,雄厚的外匯儲備、西方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收縮等等因素,均為當前全面推進金融改革創造了條件。

  二、我國金融改革的落腳點在哪

  我國金融市場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金融市場結構失調,嚴重依賴間接投資渠道,而産業結構調整恰恰最需要直接金融市場去推動。第二個問題主要表現為由於金融資源掌握在政府控制的大型國有金融機構手裏,政府利用它們長期支持體制內企業導致體制內企業效率低,長期低效支持引發整個經濟結構失衡與宏觀經濟政策的失靈。

  我們金融改革的落腳點一定要與糾正我國産業扭曲、實現金融減貧結合起來。無論是通過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還是通過珠三角金融改革試驗,都希望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之路,而這條道路是否可行還有賴於它是否有利於糾正我國産業扭曲、實現金融減貧。通過以上多方面綜合作用,如果能使我國産業結構變得更加合理、區域金融更加均衡發展,就為我國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爭取了更多時間與空間。

  三、改革向縱深處推進關鍵在於實行過程

  儘管我國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容否認的是,將改革推向縱深的道路上,仍有許多未盡事宜。金融的根本意義在於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改革的成敗與否,也將關乎實體經濟轉型。目前,金融改革已經吹響“集結號”,下一步如何繼續協調推進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將進一步考驗我國金融宏觀調控部門的智慧和能力。

  大力推進改革,其中一些改革舉措是及時的,是難啃卻必須啃的硬骨頭。改革關鍵問題在於實行過程中,股票市場也好,債券市場也好,民間資金市場也好,中國金融領域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二次制度改革,此時,隨時評估改革成效至關重要。好的金融改革,總是有利於投資者建立明確的預期,總是通過預期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讓更大多數的群體分享改革的成果。

  四、協調推進各項金融改革是成功的重要保障

  中國的客觀情況決定了金融改革必須採取逐步推進的方式,因此是一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各項改革會互相影響,也會相互促進,這就決定了改革不能採取"單兵突進"的方式進行,必須統籌考慮、協調推進。只有內外協調推進並相互促進,才能走得穩、走得快。

  1.推進改革,政府的杠桿如何把握

  過去30年的改革成就之大已無需多言,但在改革過程中舊增長模式的漏洞與缺失引發的問題已逐步顯現。各級政府的行政權力與自由裁量權過大,造成腐敗難遏而效率低下;在行政權力保護下的壟斷央企愈發強勢,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擠壓,實業缺乏資金,民間資本無處可去。在問題涌現之時,有一種聲音將日益涌現的問題歸咎於市場化,為頂層設計填進了"大政府"的內涵。政府干預市場使得市場在發揮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的情況沒有完善,甚至有的時候出現了惡化的跡象。現時社會與頂層對約束政府權力的共識正逐步形成並不斷加強,這一共識將凝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為改革的推進創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政府的工作就是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現在政府管了太多不該管的事,政府轉型升級的第一步是要放寬對企業項目的審批,把權力放給企業,放給市場。

  2.中國金融改革要順應經濟變革的需要

  中國經濟需要在結構性變革中發展,中國的金融業也相應地需要結構性調整。如果調整不及時,將延誤經濟的結構性變革,使經濟失去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其成本必然在若干年後表現為金融業的系統性危機。換言之,金融業的系統性危機並非表現在金融業今日的財務指標上,而潛存于經濟結構轉變的成敗。就像歐美銀行業危機前的財務指標,哪一項不是令人歡喜?如果只關注因結構變化帶來的局部風險,並喜于眼前金融業之相安無事,那就一葉障目了。只有發現未來經濟將發生哪些重要不同,推斷中國金融業需作出怎樣的結構性變化,政策之力才能施用得當。這應成為下一步中國金融業改革的依據。(本文作者係經濟臺專欄作家,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論述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責任編輯:王玉飛

熱詞:

  • 宏皓
  • 經濟下行
  • 金融改革
  • 全面提速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