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單位又追加了100張信用卡的任務,如果能早點完成,我也能早點回家過年了。”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張生生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原來一到年底,銀行就會給信用卡中心的職員佈置額外的銷售任務:每人100張信用卡。但是與平時不同的是,往常的工作量主要是由已經激活了的信用卡決定的,而年底的額外信用卡任務則只需要顧客填寫了表格就行了,激活並不作為硬性要求。
張生生為了100張信用卡的任務,對於很多寫字樓進行了“地毯式轟炸”。
“現在所有的銀行都在爭信用卡的市場份額,很多人都已經有了好幾張信用卡,所以比較難推銷。”張生生從她鼓鼓的包裏拿出了很多禮物,既有小毛絨玩具,也有其他一些實用的日常小物品。她告訴記者,如果記者辦了廣發銀行的信用卡,就能自由選取一個小禮物,張生生説這些都是自己為了完成任務買的。據張生生透露,只要完成1張信用卡的營銷任務,她們就能拿到客觀的回扣,具體的數值不願意向記者透露。記者在張生生的指導下,花了近10分鐘才填完繁瑣的信用卡申請表,張生生也欣然讓記者挑選禮物,然後繼續她的“掃樓”之旅。
像張生生這樣的信用卡推銷員有很多,而如果一個人手中有信用卡,那肯定也不止一張。記者認識的一位交通銀行的櫃員透露,他們交通銀行的櫃員也有信用卡營銷的任務。“像我們這樣剛剛入職的櫃員,到年底一共要辦20張,而大堂經理則是30張,授權人少一點,是5張。”她説。
那麼為什麼信用卡究竟能給銀行帶來怎樣的利益呢?這位櫃員告訴記者,如今的信用卡集存款、透支、理財、結算、取現、自動還款、代理、網上銀行、增值服務以及國際支付等功能為一身,如果能在信用卡上搶到客戶,對銀行的發展非常有利。她還向記者透露,信用卡也有其盈利的機制,比如通過POS機,“一張交通銀行的卡在建設銀行的POS機上刷卡,那麼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和銀聯將得到一定的分成。”那麼分成的比例具體是多少呢?她告訴本報記者,如果是10塊錢,那麼交通銀行得7元,建設銀行得2元,銀聯得1元,所以刷卡次數越多,對於已經爭得信用卡市場的銀行越有利。
然而從已發行信用卡的數量與實際使用信用卡的數量之間的關係看,卻是過剩的。原因在於現有市場上的信用卡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各種方式推銷給消費者的,不是消費者自己主動尋找和選擇的結果,因此造成商業銀行的供給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之間的不對稱現象。從市場表現來看,造成“睡眠卡”所佔比率居高不下。一位宋女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她也在年底連續辦了3張信用卡,原因卻是為了得到獎品。另外一位張先生則告訴記者,他辦的一張中信銀行的信用卡的原因是幫助朋友完成業務指標,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張先生為了做到“刷卡5次,免次年年費”,他在年底的同一天內用信用卡分別刷了方便麵、化粧品以及牛奶等日常用品才“完成任務”。
山東大學國民經濟學博士沈麗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各行信用卡應該走品牌戰略。她認為,相比一般實物産品的發散式結構,信用卡這種金融産品呈現收斂性,因此信用卡的發展應該由當前市場上的無限細分走向整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對於發卡機構而言,品牌的價值在於能夠增加生産者剩餘,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品牌的價值在於增進了整個社會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