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 石岩)針對今年糧食總産“八連增”的取得,中國高層給予極大的肯定。但不同於此前輿論所議,28日閉幕的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將明年糧産目標定在了“10500億斤以上”,低於今年11424億斤的收成,“九連增”沒有成為官方明年的糧産目標。
“這是符合客觀規律與中國客觀實際的一個體現。”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
李國祥稱,當下的國內糧産,很大程度上仍舊是“靠天吃飯”,自然災害對糧食産量影響極大。他介紹,儘管今年自然災害頻發,但農作物受災面積約24.5%,低於27%-30%的中等災害程度,給糧産“八連增”的取得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對此,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孫立城表示認可。他以自己所在的糧食主産區東北為例指出,今年適逢“20年不遇的好年成”,“雨熱同季”給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很好的增産條件,“老天爺幫了個大忙”。
“今年這樣的好氣候,明年十有八成不會再有。”孫立城説:“中央定的糧産目標,是留有餘地的。”
事實上,消息人士透露,在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最高層便將明年糧産目標定在10000億斤,農業部此次10500億斤的目標,當屬為更好完成任務的“自加壓力”。
李國祥認為,糧食産量太多或太少都不是好事。糧産過多,導致全國糧庫滿倉,糧食收購熱情不高,從而易造成農民“賣糧難”等問題。在糧食總産“八連增”已成定局的當下,相關政策重心應致力於糧産的“穩定”而非一味增産,防止糧食大幅減産的重現。
據知,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便曾出現糧食總産攀上一萬億斤後大幅減産的情況,給中國農業工作乃至社會經濟穩定造成較大威脅。
鋻於此,李國祥指出,中國一貫致力於增強糧食生産能力,而非單純的糧食增産,蓋緣於此。維持中國糧食的供求平衡,將産需缺口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應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對於明年糧食生産工作的突破口,孫立城認為,應著力於農業發展內涵方式的轉變,著力於將一批農業科技成果應用於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上。他特別強調,要在種業的研發及推廣上下大力氣。
李國祥也認為,種業的發展“非常非常重要”,應成為未來農業科技發展的首要方向。
除此以外,李國祥補充,應致力於耕作方式、養殖方式的轉變,同時,加快推進農業機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糧食的幾連增只是一個象徵性代表,佐證了農業形勢的良好。”李國祥稱,落實到具體農業農村發展中,要做的還有很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