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博物館與民間資本牽手 三晉古民居將齊聚太原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7日 20: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太原12月27日電(記者 王學濤)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館一座閒置多年的院落裏,十幾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施工。來自呂梁的窯洞、大同和晉中的晉商建築、臨汾的官府建築、運城的戲臺等一字排開,在院內幾棵大樹的掩映下,古意盎然。

  “有緣吧,當時很多人爭著要買這房子。”郭謙林聽説自家的老房子在博物館復建後很欣慰。他説,房子已經有近300年的歷史,是家裏世代經商蓋起的,3年前全家住上樓房後宅子就一直空著。“在當地保護不住,不如把它賣給會保護的人。”

  “拆的時候都編了號,基本上是按照原來的尺寸原汁原味地再建,預計明年文化遺産日的時候搭建完畢,到時市民就可以欣賞到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了。”山西省民俗博物館館長夏路説。

  為了更好地保護山西古民居,山西省民俗博物館與山西會館聯手,一方負責“落地”,一方負責出資,一項讓兩三百座古民居異地保護的方案正在實施。

  夏路説,利用民間資本實現了雙贏。除了正在博物館復建的幾座古建築,太原市晉源區已經答應提供場所讓山西會館的兩三百套房子落地。“博物館與民間資本合作是保護文化遺産的一條新路子。”

  “腳踩滿地方磚,頭頂滾金大梁。”在太原武宿國際機場附近的一家院落裏,一條條施著金粉的房頂橫樑用防雨布遮蓋著,樑上繪著彩畫,色彩艷麗,寓意吉祥。旁邊一座運城的石柱戲臺搭起了輪廓,柱子上“昇平歌舞和悅神人,名勝樓臺輝煌殿宇”字樣清晰可見。

  院內深處,除了各式各樣的民居,存放著來自民間各處的石碑,石碑大小、形狀不均,從歌頌功績的“萬古流芳”“名揚百世”碑到光緒年間贈予大同華嚴寺的“好善樂施”碑,都體現了時光的留痕。

  “這是我從上海的古玩市場上買回來的。”山西會館館長高紹軍指著身旁兩座清乾隆年間的大鐘説,鐘上字跡證明它們來自大同和原平,“我看到是山西文化遺産後就買了回來。現在外地很多人來山西搶購這些東西,很多就流落在了他鄉。”

  10年間,山西會館從全省119個縣市共收集了300多套山西古建築,1000多塊石碑、40多口大鐘、1萬多件石雕石刻、2000多塊牌匾,存放在太原市40多家院落裏。高紹軍説,8年前,他專門雇用了200多人全年從事古建蒐集、整理、恢復等工作。

  “現在已經投入了1.5億元。”高紹軍説,在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大量散落在農村、鄉鎮和邊遠地區的珍貴文化遺産,受到歲月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正在快速、大量消失,自己也感到一種壓力和責任。“雖然也面臨資金的問題,但還是會儘自己的力量保護文化遺産。”

  夏路説,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和山西會館合作已經有2年了。知道他們從基層收集了很多古建後,就打算要合作辦民居博物館。原來館裏主要以歷史類題材的展示居多,民居的落地為博物館輸入了新鮮血液,同時通過宣傳、教育、參觀等途徑,可以逐漸提高人們保護文化遺産的意識。

熱詞:

  • 古民居
  • 山西會館
  • 大同華嚴寺
  • 民間資本
  • 牽手
  • 民俗博物館
  • 石碑
  • 院落
  • 古建築
  • 戲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