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探訪民俗博物館:把民間古民居“搬”到太原來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9日 16:5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山西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山西作為中國古建第一省,古建築承載著山西歷史和文化的印跡。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古建築、舊民居正漸漸退出我們的視線。今年10月開始,山西民俗博物館和其分館山西會館開始了古民居復建工程——把荒廢的古民居以及散落在民間的民俗文化“搬”到太原,集中保存起來、傳承下去。

       近日記者來到山西省民俗博物館,12月以來天氣寒冷,民俗博物館內的復建工程已處於停工狀態,但是存放在民俗館內、從各個地市蒐集而來的古建以及初具規模的古民居還是讓記者為之震撼。

       走進省民俗博物館,院內最為壯觀的就是在庭院四週“縱隊”排列整齊的古代拴馬樁,樁上矗立著虎、蛇、猴以及各種叫不上名稱辨不清“臉龐”的飛禽走獸。那陣勢儼然千軍萬馬嚴陣以待,時刻捍衛著民俗館的安全。這些拴馬樁正是民俗館從地市蒐集而來的,是此次古民居復建工程的一部分。

       院內花園深處,存放著來自民間各處的古代大鐘,古鍾大小不均,最大的足有一人半之高,幾個遊客帶著孩子正在細數古鐘上的文字:“國泰民安……”庭院人行道兩側擺放著四個石碑,上書四個大字:忠、孝、義、節。

       穿過正院,走過門庭,偏于一隅處顯現出古代民居的身影,這裡便是此次復建工作的具體位置。多年來,省民俗博物館及會館從山西119個縣市蒐集、收藏了200余處古建築,目前在民俗館內復建的民居只是其中的一個展示點。“大量的古建築需要一個合適的、集中的場地進行展示,目前民俗館正和有關部門協商場地問題,一旦協商好,整體復建工程啟動後規模會非常大。”民俗館工作人員張晉生説,復建工程全部完工後,晉南曲沃的民居、晉仲介休的晉商大院、晉西北呂梁的窯洞,將同處一地,供後人世代瞻仰。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加快,這些散落在民間精美的民居古建越來越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了,有的宅子“自生自滅”,有的則被拆毀重建。民居的主人縱然有千般不捨,也往往不知該如何處理這些老宅子。省民俗博物館把這些老宅子收集起來、集中保護,也算給了老宅子一個好歸宿。

       “這些木雕、石雕都是從地市徵集過來的”,張晉生指著一塊石雕説,“凡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代表著一定民俗文化的古建築我們都收集,還有很多是古建的主人找到我們主動捐贈,希望這些珍貴的民俗文物能夠得到保護。”

       “我們收集回來後,第一個做到的就是要保護好它,平時這些古物都是用石棉瓦蓋著、護著,我們會定期地對它們進行維護,以起到防火、防潮、防曬的作用。”張晉生説。

       古民居帶給人們的是時光留痕,是穿越百年曆史的華美與滄桑。圖片中的這座老宅子是目前復建程度比較高的一處古民居,居中的為正房,兩側房間為東西房。民居的主體結構已經搭建完畢,只剩下外圍墻院、院內裝飾以及室內用具的擺設等。

       這座老宅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正房二樓的屋樑上有文字記載,距今已有231年的歷史。雖然年久失修,老宅古韻猶存。宅子的主人是介休人,名叫郭謙林,和父輩都出生並生活在老宅中,據説郭府祖上經營藥材,在當時頗有聲名。

       據省民俗館工作人員李春梅介紹,此次復建工程就是把這些散落在民間的老宅子完完整整地“複製”過來。大到整個民居的框架結構,小到民居室內的一個小物件,一磚一瓦、一板一木,全部搬運過來。然後按照原型在太原重新搭建,所有格局不會改變,只是把空間距離縮小節省佔地。室內裝飾、家庭用具也會原封不動地搬過來擺放好,包括院子內的織布機、石磨、大戲臺等等。

       李春梅説,“我們想做的就是保護好這些古民居,讓子孫後代了解過去淳樸的民間生活,認識我省的民俗文化,並將老祖宗的優良傳統世代相傳。用這些老宅子的故事告訴後代們,什麼叫德、什麼叫孝。”

       據悉,此次在民俗館開展的復建工程預計明年5月完工,屆時市民可免費參觀。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