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證券交易是一條長長的食物鏈,從上遊的企業包裝上市,到下游二級市場普通投資者參與股票買賣,其間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資金流入流出環節。而從證券食物鏈上遊的各種套現需求以及整體資金流動的方向上看,二級市場無疑是各種資金流出的集大成者。這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是一項不得不提的資金流出渠道。與券商佣金一樣,只要證券交易在發生,印花稅造成的資金流出就一刻不會停止。《投資快報》統計的官方發佈的細項稅收數據顯示,2006年以後,證券交易印花稅金額日漸膨脹,從此前僅為數十億元的規模躍升至數百億元乃至接近兩千億元的數量級。儘管該數據在各個年度之間呈現出相當明顯的上下波動,但毋庸置疑的是,每年從二級市場流出的證券印花稅,足以充當若干個“中國水電”級別的大型IPO.在存量資金日漸枯竭的熊市之中,印花稅對資金面的分流作用可謂“溫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覺中對多空力量的均衡構成重要影響。
證券交易印花稅探源
證券交易印花稅, 係從普通印花稅發展而來,是專門針對股票交易發生額徵收的一種稅,根據一筆股票交易成交金額對買賣雙方同時計徵。我國稅法規定,對證券市場上買賣、繼承、贈與所確立的股權轉讓依據,按確立時實際市場價格計算的金額徵收印花稅。歷史上,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經過多次調整,目前A股基本印花稅率為0.1%且單向徵收,基金和債券不徵收印花稅。需要指出,證券交易印花稅的稅基是A股和B股的交易總金額。
歷史上看,印花稅政策被多次用於對中國股市實施調控的政策手段。當股市成交低迷,點位很低,投資者信心不振之時,管理層往往傾向於調低印花稅,以穩定市場信心。而在市場出現“非理性”上漲,點位處於較高水平之時,政策制定者又傾向於提升印花稅稅率,“警示”投機風險。總體而言,印花稅稅率的高低,在中國證券市場具有相當明顯的政策意圖,所謂“政策市”,印花稅政策當屬其中之典型代表。
2008年至今印花稅抽走2404億
來自財政部及國家稅務總局的官方數據顯示,2005年,證券交易印花稅徵收額為65.3億元。當時,A股市場處於一輪大熊市的末期,成交極為清淡,而出於“救市”的目的考慮,印花稅稅率也降到了較低的水平。
2006年,證券交易印花稅徵收額為179.46億元,與之相伴隨的,是人民幣升值以及股權分置改革引發的市場信心的逐漸回暖,以及證券交易量的重新活躍。
2007年,A股新一輪牛市進入巔峰階段,監管層開始擔憂股市的泡沫問題,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和言論以期為證券市場“降溫”,但均不奏效。2007年5月30日淩晨,財政部決定從即日起,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1‰調整為3‰。上述事件引發A股市場劇烈震蕩,民間戲稱其為“半夜雞叫”.
由於成交量持續攀升,再加上印花稅稅率的大幅調升,2007年國家總共徵收的證券交易印花稅金額成為一個此後再也無法企及的天文數字--1945.15億元。
2008年,A股步入熊市,但成交量仍相對活躍,全年共計徵收證券交易印花稅979.16億元。當時,出於穩定市場考慮,印花稅稅率被兩度調降(當年4月,稅率由3‰下調至1‰;當年9月,改為對證券出讓實施單邊徵收,買入不再徵收)。
2009年,市場出現復蘇,交易也明顯活躍,但印花稅稅率沒有再發生變動。該年,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徵收額為510.47億元。2010年,市場環境不佳,但仍然徵收證券印花稅544.17億元。
2011前三季度,證券交易印花稅平穩增長,完成收入370.95億元,同比增長2.4%.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佔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0.5%.財政部分析指出,證券交易印花稅平穩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滬深兩市股票成交額平穩增長,1-8月滬深兩市股票成交金額同比增長6.4%,二是上年同期證券交易印花稅收入基數較小。
上述數據顯示,近6年來,證券交易印花稅從中國股市二級市場總計抽走超過4500億元的存量資金。而而近四年,即2008年至今年三季度則合計抽走2404.75億元。
印花稅對資金的分流作用及累積效應明顯
上文的數據顯示,儘管每年的證券交易印花稅徵收額存在較為明顯的波動,但總體來看,最近若干年從二級市場流出的印花稅金額均在數百億元,這樣的資金規模已經相當於若干個“中國水電”級別的大盤股IPO.
更加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相對於印花稅而言,IPO對證券市場存量資金的分流效果是間接的,畢竟參與IPO申購的資金不少是專門打新股的低風險偏好資金。但印花稅則不同,被印花稅“黑洞”吸走的資金絕大多數是交易活躍的存量資金,而這些資金流出之後,將不可能再重新回到市場進行交易。因此,印花稅對股市資金的分流作用,是直接而且持久的。如果用靜態的思維來考慮,在沒有場外增量資金入市的情況下,場內交易的存量資金終有一天會被“吸幹”.也就是説,印花稅流出對二級市場會帶來明顯的“累積效用”,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國際趨勢:低印花稅是主流
稅收制度,是證券市場基本制度建設當中相當關鍵的一個環節。各國的證券交易稅收制度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不同的交易稅收政策,最終塑造出不同的市場運行態勢及證券投資文化。
比如美國的證券稅收制度不是一個孤立的考慮,而是基於個人所得稅等一系列因素在內的系統工程。資料顯示,美國于1914~1966年之間開徵過稅率不高的股票交易稅,其曾對一級市場的股票發行徵收0.1%的聯邦稅,對二級市場交易徵收0.04%的轉讓稅。此後美國大幅降低股票交易稅,股票在一級市場發行時聯邦政府徵收0.028%的交易稅,對二級市場只保留了0.0033%的交易費,用於支付證交所的交易費用。此外,美國對證券交易所得徵收資本利得稅,也就是説,賺了錢並賣出變現後才被徵稅,虧錢者以及長期持股不賣者不用交稅。
上述稅收政策之下,短線頻繁買賣的交易活動與長期持股減少買賣行為之間在長期內將呈現出巨大的稅收差距。長期持股能夠起到相當顯著的避稅效果,而短線交易從長期看將很不經濟。有很多投資者心中存在一個疑問:為什麼很多美國人以及機構投資者熱衷長期投資,而在中國國內的土壤之下大家卻傾向於頻繁交易?究其原因,不能不説稅收制度及其産生的行為引導作用在發揮著相當關鍵的影響。
再看中國香港股市,0.1%的印花稅稅率與內地目前的水平相差不大,但歷史上,香港證券及稅收監管部門極少用印花稅作為調節二級市場涼熱的行政手段,而主要將其視作提供交易服務的一項成本或費用。
世界各地股市的印花稅政策千差萬別,但從成熟的,運作良好的證券市場來看,實施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以及不把印花稅政策作為調節股市波動的行政手段,是其具備的共同特徵。
稅收配套制度建設及低印花稅稅率急待穩定
“誰動了我們的奶酪”?尋根究底,投資者想要搞明白的,恐怕主要還是“中國股市為何總是扶不起的阿鬥”.我們認為,涵蓋個人所得在內的一系列稅收制度急需完善。而印花稅政策,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
印花稅政策的歷史演變以及國外經驗表明,我們過去的高印花稅稅率以及把印花稅政策頻繁用於指數點位調節的做法存在很大的問題。其一,以印花稅為主要調節手段的證券稅收制度不利於産生良性的行為引導作用,長期持股與短期持股在稅收上沒有任何差別對待,短線投機反而顯現出進出靈活的優勢,這不利於培養基於基本面的良性投資文化。其二,長此以往,將會分流二級市場的存量資金,産生嚴重的負面累積效應。我們認為,作為完善證券市場基礎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以明確的法律條文形式將印花稅稅率穩定在較低水平,避免朝令夕改,避免頻繁調整印花稅稅率,進而實現二級市場投資人對未來股市政策的穩定預期,這已經到了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的緊要關頭。
2008年以來歷年證券交易印花稅
年度 印花稅額(億元)
2008 979.16
2009 510.47
2010 544.17
2011前三季度 370.95
合計 2404.75